性别、革命与文学—1926-1949年间白薇的文学创作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slzm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白薇1926至1949年间的文学创作情况,从主题和手法两方面出发,将她的创作分为三个时间阶段:第一阶段从1926-1930年。该时期的创作体裁以戏剧为主,在创作手法上,受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抒发恋爱哲学,涵盖了“爱”与“美”的主题;第二阶段从1930-1937年。白薇受国内革命号召,回国参加革命活动,该时期的创作体裁多样,涉及戏剧、小说、诗歌、文论等,创作手法也开始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型;第三阶段从1937-1949年。这一时期创作数量大幅减少,体裁主要以诗歌和散文为主。作品主要以日本侵华为创作背景,描写中国底层民众,尤其是底层妇女在战争中所遭受的生理与心理双重创伤。本文共有四个章节,第一章以白薇创作初期将批判封建父权制家庭为主题的文学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父权代言者叙述和女性精神觉醒两方面,探讨白薇在以父权制为中心的封建家庭环境的成长过程中,对“人”产生的深刻觉醒。第二章是以白薇在逃离原生家庭桎梏并与杨骚产生了爱情纠葛经历后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本章透过白薇在该时期的文本作品中所传达的恋爱观,分析探究她在面临爱情冲突与困境时的自我救赎,在此基础上解构对她与杨骚之间的恋爱模式,尽可能的还原白薇真实的恋爱样态,探讨她在这种情感关系模式下对情感的独特理解与追求。第三章通过“革命”在白薇作品文本中的反映,来讨论“革命”作为精神动力是如何对其产生影响的。从质疑爱情到质疑革命,她的创作从女性视角对革命的进行了反思,对“革命+恋爱”进行了继承与开拓。第四章主要探讨白薇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从开始对于投身抗日事业的热情想象到无法寻得岗位时的理想破灭。她在作品中也描绘了女性在抗战语境中相较男性更加艰难的生存处境。白薇一方面在创作中展现出女性在革命道路上的精神历程,另一方面,对于革命的困惑与无奈使得她的文本内容趋于零散单调,对主流话语若离若离的创作态度也使得她的作品逐渐失去了读者与学界的关注,最终消隐于时代话语之中。作为在“五四”中成长起来的女作家,白薇倾注在文本中的女性意识与生命体验既是她走进文坛的“敲门砖”,也成为她在文学史道路上继续前行的“绊脚石”。白薇作品中多重话语的交织错杂与她本人创作历程中的坚守、困惑、挣扎与消隐,为我们在研究文学史的过程中提供了必要的反思,这也正是研究白薇及其创作的价值所在。
其他文献
东晋至萧梁,益州作为聚集僧侣较多的地区之一,是佛教发展的重要舞台。在二百余年间,佛教在此传播并发展,形成在益州地区独有的特色并影响深远。不晚于东汉晚期,佛教传入益州地区,面临益州本土文化,佛教与神仙方术相结合,才得以流传。通过对益州地区可考的寺院进行整理分析,可发现益州文献记载中的寺院数量在刘宋和萧梁最多,寺院经济也随之发展,出现了“寺库”,说明部分寺院财富积累众多,佛寺命名也受到政治与文化等多重
枯落物分解是盐沼湿地碳和养分循环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中枯落物淹水期间的淋溶过程是盐沼溶解态有机物(DOM)输出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崇明岛东滩湿地为研究区域,采用室内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东滩四种典型盐沼植被(糙叶苔草、海三稜藨草、芦苇和互花米草)在48小时内的枯落物淋溶过程,分析其溶解态有机碳(DOC)、总氮(TN)和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及其荧光组分的释放动态特征与影响机制,并利用紫外-可见光吸收光
关于创造性的规定在《专利法》(2020)第二十二条第三款,创造性判断三个步骤中最为核心的步骤是技术启示的认定。创造性判断前两步具有较强的客观性,第三步存在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这往往会成为案件之间争议的焦点,关于技术启示法律没有更详细的规定,而在《专利审查指南》(2020)中规定了三种情形,而药物专利在实践中往往遇到其他情形,比如缺少实验数据证明技术效果,结构或者技术效果,对认定技术启示存在一定的影响
社会-情绪能力指的是个体在生活中取得成功所需要的基本知识、技能、态度和心态,包括五种技能: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关系技能和负责任地决策。近年来,关于社会-情绪能力的研究日益增多,教师社会-情绪能力的价值也凸显出来,社会-情绪能力水平较高的教师可以调控好自己的情绪与压力,体验到教师工作所带来的职业幸福感。较高社会-情绪能力的教师可以应对课堂需求,维持积极的课堂氛围,和学生创建并维持支持性的师
随着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如何有效利用技术来促进教学这一问题不断被深入研究。针对该问题,董玉琦教授团队提出了CTCL研究范式。本研究基于CTCL研究范式,探究如何在技术支持下设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内容的个性化学习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提升学业水平。基于该研究问题将研究内容细分为以下三点:(1)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内容学生认知起点的测查方法;(2)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内容学生认知起点分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素质教育深入人心,音乐学科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为音乐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2020年10月15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更加凸显了国家对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视程度,合唱作为音乐教育中重要的教学内容,无论是对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提高,还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学者的关注,技术的应用也逐渐成为课堂中教师教学必要的工具。本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了文化、学习者、学习内容和技术视角的CTCL范式应用于小学数学“分数比大小”的教学中,尝试探索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中高年段小学生数学抽象思维的培养。本研究证明了四年级学生关于分数知识点的认知起点是可分类的,并按学业水平的不同,分成八个层级,对应到相应的数学抽象思维培养的组别中。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数学本身所呈现的文化价值和文化观念逐渐得到重视,“数学文化”成为学术界和教育界的热议话题。本研究参考华东师范大学团队对数学文化的类型划分,认为教科书中的数学文化包括数学史、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文化、科学技术中的数学文化和人文艺术中的数学文化。以中国的苏教版和美国的加州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两版教科书中的数学文化内容进行定量研究和
献礼片作为中国独特的电影文化现象,自出现便与国家发展和时代脉搏紧密相连,它们传递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弘扬社会主旋律,是执政党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英雄”则作为献礼片中核心的人物,既担任电影叙事的功能,又作为国家意识的载体,承载着行为标杆的引领作用,自带强大的感染力与号召力。英雄的出现是时代精神的强烈呼唤,英雄观念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改变,不同历史时期,英雄形象的塑造及性格特点、美学意义等方
自《侵权责任法》颁布以来,共同危险行为就一直是民法学界研究的热门。通过对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所公布的共同危险行为案例进行统计,发现存在四大问题:相同情形不一定会被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