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癌性疼痛主要是指肿瘤细胞浸润、转移、扩散或压迫有关组织引起的疼痛,是中晚期恶性肿瘤病人的常见症状之一,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主要运用ACCESS数据库技术和文献质量分析方法对国内外关于中西药物治疗癌痛临床研究文献的部分内容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通过临床研究文献质量分析和痛证临床疗效指标及评价标准选取的研究,为提高中西药物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奠定方法学基础。材料与方法:1.建立癌性疼痛疗效评价标准的临床研究文献数据库:本研究通过癌性疼痛疗效评价标准的临床研究文献数据库的建立,储存和管理使用文献中相关信息,跟踪数据的变化,通过检索、排序、筛选和编辑修改信息,按需要生成各种报表。2.进行中西药物治疗癌痛文献的质量分析:检索癌性疼痛疗效评价标准的临床研究文献数据库1999~2009年关于药物治疗癌痛的随机对照文献296篇,并以课题来源、样本含量、随机方法的应用、盲法的实施等6个方面作为检索条件进行检索,将其中的276篇中文文献以百分率的形式表示文献的构成比并进行描述性分析,再按照Cochrane Reviewers’Handbook随机对照试验的四条质量评价标准对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3.进行癌性疼痛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的研究:将276篇中文文献中质量等级为A级和B级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行疗效评价标准的研究,分析国内文献中各种疗效评价指标的选取所占比例,并列出镇痛药物治疗癌性疼痛所采用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的具体内容,最后对20篇国外文献中疗效指标的选取以及如何评价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1.建立癌性疼痛疗效评价标准的临床研究文献数据库:该文献数据库界面简明清晰,相对于Access本身语言来说,用VB语言编写后,在数据搜索时候较为灵活,可将文献资料以Excel表格形式导出,便于阅读与查询。录入和查询界面,其主要功能:可检索与排序有关疼痛的论文文献资料;根据作者、关键词及其他用药情况和不良反应等字段对数据库内的记录进行查询与统计,更好的为临床及科研工作提供文献支持。2.进行中西药物治疗癌痛文献的质量分析:大部分临床研究文献证据等级不高,存在研究方法运用不恰当或文献报告内容不充分的问题。3.进行癌性疼痛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的研究:药物治疗癌痛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主要以“显效、有效、无效”或“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无效”来评定。这种不同等级模糊概念来判断中医药治疗癌痛的疗效,带有很大的主观因素,其客观性和重复性较低。而大部分国外文献没有将数据资料进行二次定义,而是直接采用计量资料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其检验效能高,所得结果更加清晰、准确和真实。结论:1.建立癌性疼痛疗效评价标准的临床研究文献数据库:该数据库的建立,采取主表与子表相链接的表结构,使得数据既分类储存又相互联系。这样的数据库构建模式能十分便利地实现数据的扩充、删减、筛选和预处理,可以便捷地应用于中医药文献数据的建立。2.进行中西药物治疗癌痛文献的质量分析:关于癌痛的治疗缺乏一些大样本、多中心的有资金资助的临床协作性研究,导致研究结果的可信度降低。因此,迫切需要正确实施随机分组、分配隐藏及盲法、对照、大样本的、进行安全性监测、合理设计随访、扩大样本量、进行大规模、多中心、长期追踪临床试验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3.进行癌性疼痛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的研究:通过整理较高证据等级文献中癌性疼痛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及标准,我们推荐采用多种方法结合判断,会更加全面地明确癌性疼痛的疗效,并得出如下结论:(1)同时采用两种评分方法进行疼痛程度的评价,以提高疼痛评估的准确性;(2)设计患者治疗日记,对疼痛的性质、发作及持续时间等进行量化记录,更能准确、客观、系统、动态地显示疼痛的变化;(3)把镇痛及治疗满意度引入到药物止痛治疗的评价系统中来,可以更好地体现药物治疗的价值;(4)关于中药新药的开发,在临床研究中应增加中医症状体征分级量化及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以提高其临床可评价性;(5)在疗效评价方面采用计量资料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以提高其检验效能,避免计数资料二次定义带来的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