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语学术语篇写作是高校德语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之一,同时它也是学生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然而,学生的学术语篇写作能力的发展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目前一些研究多着眼于母语学习者的学术德语语篇写作能力,然而,关于二语学习者的学术德语语篇写作研究尚且不足。此外,大多数相关研究都是基于定量研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尚未发现从德语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探究其能力发展过程的质性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借助高校德语系硕士毕业生的论文文本及自我评估对他们的学术写作发展的过程进行描述。本文的实证研究是基于语料的对比分析。语料分为两部分,即学生论文文本语料以及访谈语料。文本分析主要针对学生论文的学术用语进行研究。为此本文引入了 Steinhoff所提出的学术文本的五个功能领域以及学术语用发展模型,它们为学生论文文本分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文本分析采用定性为主,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式。访谈形式为半结构式采访。经过对访谈话题的可行性研究,笔者最终得出13个核心访谈话题,内容主要涉及硕士毕业生对于他们学术语篇写作学习过程中的写作经历、变化和发展的自我评估。在对访谈内容进行统一转录后,本文采用Philipp Mayring的质性内容分析方法,并借助质性分析软件NVivo 11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从而将进行进一步的归类和和结果比对。结合学生论文的实际情况,论文文本分析结果主要在三个功能领域有所呈现:作者指称(Verfasserreferenz)、互文性(Intertextualitat)以及概念构成(Begriffsbildung)。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 Steinhoff的写作发展模型:学术语篇写作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适应科学学术语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术语用不断向学术常识靠拢。研究还发现,与母语学习者相比,二语学习者的学术语用具有一定的特殊现象,例如对于显性作者指称的使用更为保守,转码问题以及句法问题等。访谈分析的结果主要可以归纳为三个类目,即学生对学术语篇写作/学术语篇学术性的看法和认识,个人的学术语篇写作行为以及对自己写作产品的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不仅是写作产品,学生对于学术语篇写作的认识和学术语篇写作行为都体现了对学术语境的不断适应的过程。2.上述三个类目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紧密联系。基于这两点,本文提出了学术语篇写作发展循环模型,并发现此模型与Steinhoff的发展模型存在众多交点。最终,笔者将两模型相融合,建立了一种新的学术语篇写作发展模型,它为学术语篇写作发展过程提供了一种更为具体的描述:学术语篇写作发展过程是一个由认识、行为、写作产品和对写作产品的评估这四个因素的相互作用推动的螺旋上升的过程。本文采取学生论文文本以及访谈资料相结合的方式,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即,通过德语学习者的自我评估探究他们的学术写作发展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丰富和深化对学术德语写作发展过程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为高校学术写作教学活动改进提供一些建议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