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并列为世界三大经济安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称赞。但是,即使在我国粮食产量连续10年增长的条件下,受人口增长、收入增长及粮食能源化等影响,粮食需求增长很快,粮食供求缺口越来越大。2013年,我国全年粮食净进口量达到8402.1万吨,不断刷新历史最高水平。目前,粮食自给率已降至90%以下。为此,中央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并把加强土地流转、扩大经营规模作为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措施。但是,从理论上来看,农业生产是否存在规模经营,及规模经营能否提高粮食产量等问题,都长期存在争论;从现实上来看,2013年我国农村耕地流转比例高达26%,耕地非粮化、非农化现象严重,而且,2011-2013年间我国还有1.58亿人由于收入水平低不能获取足量食物。因此,结合中国现实,理论方面探讨农地流转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实践方面提出完善农地流转和确保粮食安全的政策,都是亟待研究的重大问题。本文研究分为相关概述、政策演变、机理分析、实证分析和政策建议五大部分。相关概述部分,分析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概念、目标、影响因素,并对不同农地流转模式进行评价,以及国内粮食安全的概念及评价指标体系。政策演变部分,从粮食安全视角下分析农地流转政策的演变,探讨农地流转与粮食安全之间的政策逻辑。机理分析部分,从粮食安全的四大维度即可供量维度、可获性维度、稳定性维度及利用维度探讨了农地流转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实证分析部分,通过建立粮食供给反应模型,定量分析农地流转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政策分析部分,提出了尊重农民流转意愿、不断创新农地流转模式、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发展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及建立粮食安全网等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