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为了验证郑氏植物蛋白(Zheng’s Plant Protein, ZPP)为肿瘤抗原样物质,研究131I标记的抗该植物蛋白抗体在荷瘤小鼠体内的生物学分布、观察该抗体对荷瘤小鼠体内肿瘤的抑制作用以及在正常人及胃病患者胃组织的表达情况, 从而为进一步研究ZPP及其抗体在肿瘤免疫诊断和免疫治疗方面的应用价值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 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 131I 标记的兔抗ZPP抗体在荷瘤小鼠体内的分布:氯胺-T是一种较温和的氧化剂,可将阴离子肽的放射性碘氧化成分子态碘或碘阳离子,在PH 7.5的环境里,分子态碘或碘阳离子能与蛋白质酪氨酸残基上的氢原子发生置换反应,制得放射性碘标记化合物。据此原理制备了131I 标记的兔抗ZPP抗体,将其经尾静脉注射给荷S-180移植瘤小鼠,于注药后12h、24 h 、36 h 、48 h 、72 h 和96 h分别处死动物,进行放射免疫显像(RII),取一定量血(眼球血)、心、肝、脾、肾、肌肉及肿瘤组织,称重并用γ-计数器测定其放射性计数。分别计算单位质量各组织的放射性,并计算每克组织对131I标记的抗ZPP抗体的放射性摄取率(%ID.g-1)及不同时相瘤体组织与其它各组织内的放射活性比值(T/NT),从而观察该抗体在小鼠体内的生物学分布,以验证兔抗ZPP抗体与肿瘤细胞的特异性结合。2. 抗ZPP兔血清及抗体抑制小鼠体内肿瘤生长的实验方法:<WP=4>S-180为多形细胞性肉瘤,以昆明小鼠为研究对象,于每只鼠右侧腋下皮下注射S-180肿瘤细胞稀释液0.2ml。将实验对象随机分成两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一个实验组腹腔注射兔抗ZPP免疫血清,另一个实验组尾静脉注射兔抗ZPP抗体,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从当天起,每三日一次注射,每只鼠每次用量为0.1ml,逐日观察三组小鼠皮下S-180实体瘤的生长情况。于接种后第15天,颈椎脱臼处死小鼠,取瘤组织称重并记录结果,计算两个实验组的抑瘤率,从而观察兔抗ZPP血清及抗体的体内抑瘤效果。3. 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抗ZPP抗体在胃病患者胃组织的表达情况:根据带显色剂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在组织细胞原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和组织化学的呈色反应,对相应抗原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原理,用免疫组化S-P法,以抗ZPP抗体为一抗, PBS液和正常兔IgG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检测其在人体晚期胃癌、早期胃癌、不典型增生、慢性胃炎及正常胃组织的表达情况,以间接证明ZPP具有人类肿瘤抗原的特性。结果:1. 放射免疫检测结果:在注入131I标记的兔抗ZPP抗体后36~96 h肿瘤部位有放射性浓聚,高放射性浓聚区与荷瘤小鼠所荷瘤的位置大小基本一致,显像以注入抗体后48~72 h最为清晰。131I标记兔抗ZPP抗体在荷瘤小鼠体内的分布不同,各时相肿瘤组织的摄取率(%ID.g-1)显著高于其它实质性器官组织(心、肝、脾、肾、肌肉)(P<0.01),%ID.g-1 在12 h 、24 h 、36 h 、48 h 、72 h 、96 h 的值分别是1.51±0.25、2.18±0.12、2.50±0.35、2.79±0.34、2.67±0.51、2.10±0.46,而其它实质性器官组织%ID.g-1 的最大值仅为0.98±0.18。但血中含量较高。不同时相瘤体组织与其它组织的放射<WP=5>活性比值(T/NT)随着时间的延长不断增高,48 h达到最高值,T/NT值的范围在2~7之间,72 ~96 h又逐渐减小。说明兔抗ZPP抗体能特异性结合肿瘤细胞。2. 抑瘤实验结果:兔抗ZPP免疫血清及抗体能延缓肿瘤结节的形成,两个实验组平均瘤重分别为0.69±0.37g和0.65±0.43g,与对照组(1.19±0.61 g)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个实验组瘤体均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个实验组抑瘤率分别为 43%和46%。3.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抗ZPP抗体表达定位于人体胃组织细胞浆内,阳性结果细胞浆呈棕黄色。PBS液和正常兔IgG对照组呈阴性表达,兔抗ZPP抗体在人体正常胃组织中无表达,在慢性胃炎、不典型增生、早期胃癌及晚期胃癌组织中均有表达,但浆液腺阳性、黏液腺阴性, 而四组胃组织抗ZPP抗体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抗ZPP抗体在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表达与组织类型有关联(P<0.05),不典型增生程度越高,染色的结果越深。在晚期胃癌的表达也主要在浆液腺,分化越低,胞浆越少,阳性越低,而黏液腺癌分化高低均不着色。结论:兔抗ZPP抗体具有肿瘤靶向性,可对肿瘤进行早期诊断,并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特性,这不仅为肿瘤免疫诊断和免疫治疗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抗体来源,并且进一步证实了郑氏植物蛋白具有肿瘤抗原作用的特性,从而为进一步研究郑氏植物蛋白及其抗体提供了有力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