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我国大力推动城镇化发展,城市中聚集着大量人口、建筑和生命线系统。当城市附近发生强烈地震时,会导致生命线系统遭到破坏,不仅影响城市的正常运作,同时会引发次生灾害,其中供水管网的破坏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同时也会影响震后正常生产生活,供水系统功能失效影响震后火灾的扑救,威胁着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供水管线具有其破损处不易被观察发现的特性,进行供水管线地震灾害情景构建可以较真实直观的展现出城市大规模供水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大力推动城镇化发展,城市中聚集着大量人口、建筑和生命线系统。当城市附近发生强烈地震时,会导致生命线系统遭到破坏,不仅影响城市的正常运作,同时会引发次生灾害,其中供水管网的破坏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同时也会影响震后正常生产生活,供水系统功能失效影响震后火灾的扑救,威胁着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供水管线具有其破损处不易被观察发现的特性,进行供水管线地震灾害情景构建可以较真实直观的展现出城市大规模供水管网的震害情况及抗震薄弱环节,有利于地震灾害风险排查、救灾预案演练和震后供水管网紧急抢修等工作的开展,是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目前在大中城市地震灾害情景构建工作中,建筑领域已经开始了关于建筑震害模拟可视化方法的研究,而供水管网领域还未涉及,本文研究了大中城市供水管网地震灾害情景构建方法,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总结归纳了供水管网震害预测方法。理论分析法是基于不同的假定条件,构建管道地震响应方程,求解出管道应变、变形及应力等,整理了现有管土间变形传递系数的三种计算方法及特点,并分析了每种供水管网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本文在灾害情景构建中采用地震波输入法完成地震反应分析。总结了现行管道震害等级划分情况,以及接口式管道和连续式管道的震害预测判断方法。经验分析统计法分为完全基于震害资料方法和基于管道破坏概率服从泊松分布假定和震害资料方法两大类,区别在于涉及的影响因素范围不同,计算结果精确度不同,并给出了管网震害状态的判断方法。2.介绍了供水管网地震灾害情景构建的实现细节,主要包含了整体技术实现框架,阐明了设计思路、实现流程等。根据VTK函数库的特点和工作原理,设计供水管网地震灾害情景构建流程,主要包括:分析外部管网数据存储文件的结构,并从中获取所需的模型数据作为数据源(Source);经过对VTK固有数据类型的特点及操作对象的适用范围分析,选择利用过滤器(Filter)将管网的点、线段数据转换成Poly Data数据集;由二维点、线段的Poly Data数据集再次经由过滤器(Filter)处理加工,生成三维立体管线段的Poly Data数据集;建立三维管网模型中各管段实体与管段地震反应及震害预测结果之间的颜色映射,并完成对供水管网地震灾害三维场景的渲染等工作。最后展示了震害情景模拟可视化渲染窗口界面,包含了供水管网数据在VTK流水线中的传递流程和相关设置等信息。3.以惠州市供水系统主干管网为例,展示本文供水管网地震灾害情景构建方法的实用性。介绍了管网的管材、管径、接口形式、埋设深度和场地条件等基本情况,获取用于三维建模的空间位置和外表面多边形数据,采用TIN算法构建三维管网模型,并展示其三维交互操作的可视化效果。实现根据各个管段实际情况输入不同地震数据,获取各个管段的地震反应分析及震害预测结果,建立结果数据与不同颜色间的映射关系,其中地震反应时程分析结果以颜色随时间变化而改变的形式呈现,实现管段的震害情景模拟三维动态可视化,并将不同地震烈度下的管网震害预测结果用不同颜色表示,评估了该城市供水管网抗震性能。
其他文献
结构健康监测即对工程结构进行损伤检测和识别,最终的目的即判断灾害发生后结构的损伤程度、位置。基于贝叶斯方法的结构损伤识别是不确定性方法中较热门与先进的方法,近二十年内对于基于贝叶斯理论的模型更新研究发展迅速,为了解决高维后验概率密度问题,Beck提出了贝叶斯理论使用马尔可夫蒙特卡洛抽样(MCMC)求解方法,但事实上若是贝叶斯方法基于时程信号的模型更新,待识别参数将会明显的增多。除此之外,随着如今建
多次震害调查结果表明,局部凸起地形对震害强度、空间分布及地震动传播有着显著影响,尤其是陡坡斜坡顶点和缓坡台塬区域相较于平面自由场地存在着明显的放大作用。我国的山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广泛分布的山地环境衍生出了空间形态各异的山地城市,有较多建筑建造于山顶和山坡上,为保障山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在建筑选址与工程地震动参数设计中详细考虑局部凸起地形对地震动的影响。从San Fernando地
随着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推进,南海岛礁建设以及沿海区域重大工程的建设发展迅速。与此同时,我国海域区域区划尚未完善,海洋工程面临的地震安全问题突出,亟需开展海域地震动研究。由于我国海洋观测网络起步较晚,海域地震动数据稀缺,数值模拟是当前研究海域地震动的重要手段。相比陆域,构建海域地震动模拟方法的关键在于准确模拟海水-海床流固耦合效应对波传播的影响。本文工作针对基于勒让德谱元构建的流固耦合波动模拟方
同一地震事件引起的两个地点的地面加速度峰值(PGA),地面速度峰值(PGV)和谱加速度(Sa)是相互关联的。目前已有一些地震动强度的空间相关模型,如峰值地面加速度和谱加速度。虽然模型的形式相似,但随着场地间分离距离的增加,相关性的衰减速度存在显著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所选择的数据库、用于推导空间相关模型的地震动模型、估算方法和区域地质条件。本文采用日本关东地区记录到的强震动观测数据开展研
开发现地地震预警对于地震防灾减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常用单参数来对现地预警中的目标参数进行估算。但是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基于单一地震波特征参数预测后续地震动的统计关系离散性高,不同类型统计关系的预测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本研究针对上述现地地震预警存在的问题,以更准确预测现地地震动为目标,利用日本K-net台网强震动观测数据,在P波到达后1~10s时间窗、以1s为时间间隔,基于
日益增长的自然灾害风险正在成为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威胁,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现阶段国家基础工程建设盛行,对防灾减灾救灾技术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和挑战。作为工程建设的重要部分,工程勘察是评价工程场地好坏的重要途径,直接决定着工程建设的安全和造价等。原位测试技术是岩土工程工程勘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在被测试场地的原始位置,在不扰动或者少扰动的情况下,测试天然状态下土
同震位移对震后地面变形研究、大跨度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地震破裂过程和震源机制反演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系统归纳、总结基于强震动数据识别同震位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利用1999年集集地震、2016年意大利中部地震和2016年熊本地震记录的近断层地震动数据,使用Whitney(2018)提出的基于速度脉冲识别和线性基线校正的同震位移识别方法,分别研究了三种不同断层(即逆断层、正断层和走滑断层)类型
预应力摇摆自复位RC框架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这种结构体系采用预应力筋将预制RC梁柱构件串联起来,允许梁-柱节点产生相对转动,利用安装在梁-柱节点上的阻尼器耗散地震能量,依靠预应力筋为结构提供地震后的复位能力。大量的研究表明,该结构体系具有优良的抗震能力和震后自复位能力,能确保结构在地震后快速恢复使用功能。目前针对这一结构体系仍有两个问题有待研究:(1)实际的地震事件总是在主震
关于地震动场地效应的研究一直是热点问题,一种简便有效的H/V方法提出以后为场地效应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目前关于场地效应的研究大多都是基于陆地台站得出的规律,而随着海洋工程的日益兴建,面向海洋工程的抗震设防也备受关注。海底地震动的传播规律和影响因素更为复杂,由于缺乏海底地质勘察资料,为了更好的揭示海底地震动的特征和传播规律,利用H/V研究海底场地效应十分必要。2012年日本建成了一批用于地震和海
近年来国内外地震频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地震的破坏程度由地震动特性和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决定。地震动三要素幅值、频谱和持时决定了地震动特性,其中频谱和幅值的影响可以通过反应谱量化,但各国抗震规范尚未明确考虑地震动持时对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重视地震动持时对结构地震反应影响,随着地震动持时的增加,钢筋混凝土(RC)框架结构承受循环荷载次数增多,疲劳损伤的程度加大,故研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