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股票交易市场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资产配置的重要作用。我国的A股市场在自1990设立以来的30年间,依托我国作为广阔的市场优势实现了迅猛发展,引领新兴市场的崛起。但对比我国作为全球最大贸易出口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我国在全球金融市场领域的话语权显得相对弱势,这是我国长期以来资本市场开放程度与市场增长速度不匹配导致的。为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提升我国资本市场在国际中的影响力,近年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股票交易市场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资产配置的重要作用。我国的A股市场在自1990设立以来的30年间,依托我国作为广阔的市场优势实现了迅猛发展,引领新兴市场的崛起。但对比我国作为全球最大贸易出口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我国在全球金融市场领域的话语权显得相对弱势,这是我国长期以来资本市场开放程度与市场增长速度不匹配导致的。为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提升我国资本市场在国际中的影响力,近年来资本市场的开放成为政策实施和学术研究的重点。2014年11月17日开通施行的“沪港通”政策,是我国开放金融领域,实现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所迈出的重要一步,是对早期跨境交叉上市、QFll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等已有资本市场开放举措的延续与突破。该政策的实施拓宽了对我国资本市场的投资渠道,引入更多境外投资者参与我国的A股市场交易。机构投资者成熟的投资理念和的对信息的处理分析能力使得对市场信息环境及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了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经过六年政策实施的沉淀,机制的政策效应已经突显。本文选取了2010-2018年全部A股市场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以2014年11月17日这一政策开启时间为节点,通过理论研究、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采用双重差分(DID)回归方法检验“沪港通”政策实施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这一公司治理层面的政策效应。主回归的结果表明,“沪港通”政策的实施显著提升了标的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上述结论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均成立。同时本文探究了机构投资者、媒体关注及分析师追踪信息中介、区域性制度环境及公司内部控制对政策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沪港通”政策在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低媒体关注度,较少分析师团队追踪,所在区域市场化程度高以及内部控制不佳的上市公司中发挥更强的政策效应。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沪港通”政策的实施对上市企业的盈余操纵行为起到了约束作用,有助于提升标的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能够通过深化企业内部治理、推动外部信息环境优化来提高公司的治理效能,缓解了代理问题。本文的研究丰富了“沪港通”政策实施带来的经济后果以及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对于继续坚定推行资本市场开放政策,深化市场交易体制改革提供依据支持,对监管机构、上市公司、机构以及个人投资者参与“沪港通”和后续推行的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交易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其他文献
近年来股权质押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备受控股股东的青睐。控股股东被质押的股票股价若跌至警戒线或平仓线,就会被要求追加担保甚至被强制平仓,控制权有可能会发生转移。为了避免控制权转移,控股股东会通过信息操纵等机会主义行为粉饰报表以维持股价,进而影响审计质量。因此本文基于控制权转移视角,分析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本文选用2007-2018年期间深圳与上海两座城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
2000多年前,张骞开辟的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我国古代与欧亚各国进行贸易交流与文化交往,促进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友好交往。目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发展分化,国内制造业等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加强区域合作有助于推动中国及世界经济发展,并且也成为了不可阻挡的趋势。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时分别介绍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统称为“一带一路
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各类曝光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如食品安全、生态污染、职工权益、企业诚信等,社会责任的缺失关系到各经济主体的切身利益,社会各界对企业的关注从纯粹的财务绩效转化为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而管理者自身特质与企业决策息息相关。为了反映事实决策中人性的复杂性与差异化,行为经济学家提出了社会偏好理论,即行为主体关注他人收益或行为的倾向。而管理者的亲社会偏好是否也会影响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文章
转型升级时期的中国所目前面临的一个颇为尴尬的局势就是,在中国市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大背景下,企业“道德滑坡”的现象日益增多。负面事件爆发后,涉事企业随即会采取各式各样的应对策略以修复其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减缓股东财富损失,但其作用效果却不尽相同。企业应该如何做出合适的应对策略,以更好地修复其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保护股东财富不受损失?企业应对策略与股东财富之间关系的作用机制又是什么呢?因此,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之间的兼并和收购活动越来越多。由于监管环境较为宽松,为了快速占取市场份额、获得产业上下游控制权或者快速进入某一领域,或是出于羊群效应的影响,诸多并购方不惜以高额溢价收购对方企业,并购热潮中高溢价收购时常涌现,并购潮降温后高溢价并购带来的商誉减值问题及经济后果也逐渐显现。现有关于商誉减值的研究主要从宏观环境、并购当时的特征、管理层自利动机和CEO特征展开,较少关注高管团队群体
随着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发展,高管的身份从股东利益的代理人向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代理人转变,高管应当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以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和获得利益相关者持续稳定的资源投入。然而,近年来财务舞弊、产品造假等社会责任缺失行为曝光导致高管被迫离职的事件时有发生。高管开始意识到,企业不仅应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更应该避免做出社会责任缺失行为。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及其缺失会对企业中重要高管的职位变动产生何种效应,
党的十九大以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目前已取得决定性成就,于2020年已经实现全面脱贫。然而,在贫困人口的显性贫困维度得到改善的同时,由于脱贫绩效评价标准与扶贫效果的长期性相矛盾,返贫现象突出,容易跌入“贫困黑洞”,形成“隐性贫困”。因此,脱贫攻坚任务结束后的可持续机制如何建立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解决“隐性贫困”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隐性贫困”问题,进而达成
当前,发达国家推进再制造业化战略,发展中国家在要素赶超计划中不断追赶,在这种“双向挤压”下,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众多外部挑战与制约。除此之外,由于我国传统行业普遍面临市场需求骤减、利润率下滑等现象,而金融投资相比实业投资能获得更高的超额收益,这就吸引了大批制造业公司将公司资源投向金融领域,金融投资活动愈加频繁。然而,这种短期获利行为是以牺牲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为代价的,而且还违背了我国强调金融业是为实体
企业社会责任负面事件的曝光,严重损害公司及其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对企业绩效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于企业而言形成了一种危机情境。在这一危机情境下,企业通过发表声明来维持企业及其产品的正面态度,是一种旨在缓解负面影响的社会责任行为。这不仅与企业前期常态情境下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也为我们研究不同情境下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相关性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现实情境。厘清这种跨情境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影
民营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支中坚力量已经取得了由0到56789的历史性伟大成就,且80%以上的民营企业都以家族形式存在,说明家族企业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繁荣和发展的浪潮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根据《中国家族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显示,家族企业更关注社会公益性项目,在推动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改善民生等企业社会责任承担方面也贡献了重要力量,更加说明这类企业是一个拥有强劲生命力和前景的组织。然而,家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