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支链氨基酸水平的临床研究

来源 :第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wxg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严重表现或终末阶段,具有发病率逐年增高、治疗困难、预后差的特点,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近二十年来,CHF的病理生理学概念在逐渐由单器官损害向包括神经内分泌、炎症、代谢在内的全身性疾病发展。研究表明,CHF的发生发展伴随着心肌细胞能量代谢的转换。生理条件下,心肌细胞能量的来源主要为脂肪酸氧化。CHF发生后,脂肪酸氧化产能不足,故心脏代偿性利用葡萄糖分解产生更多能量,以增加氧气/燃料利用率。而在心脏衰竭的病理条件下,葡萄糖利用受损、脂肪酸氧化受到抑制,使得负荷过重的心脏能量更加缺乏,形成恶性循环,即代谢重构。因此,研究衰竭心脏能量调节机制和人工干预心脏能量供应对于改善CHF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然而,以往研究大多集中在脂肪酸和葡萄糖代谢上,而蛋白质、氨基酸代谢与心脏疾病关系的相关研究少之又少。支链氨基酸(BCAAs)是人体内一类营养必需氨基酸,包括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因其结构中均含有典型的侧链而命名为“支链氨基酸”。BCAAs具有很多生理功能,除了作为合成肽链的基本单位外,还参与合成固醇、酮体和葡萄糖。BCAAs代谢的终产物是乙酰辅酶A和琥珀酰辅酶A,进入线粒体后通过三羧酸循环产生能量。此外,BCAAs特别是亮氨酸能够激活mTOR信号通路促进蛋白合成、细胞代谢和细胞生长。然而,过量的BCAAs又是有害的,高BCAAs血症与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发病呈现正相关。虽然人体内绝大多数氨基酸的合成和分解代谢的部位是肝脏,恰恰相反,BCAAs的代谢主要集中在心肌、神经元、肾脏等非肝脏组织。因此,BCAAs代谢的改变极有可能参与CHF代谢重塑的发生和发展。但是,截至目前仍未有数据证明血浆BCAAs水平和CHF是否具有相关性。氨基末端脑钠尿肽前体(NT-Pro-BNP)是目前临床上检测心衰的常用生化指标,其含量在心室功能障碍患者中显著升高,并且与心衰的严重程度直接相关。左室射血分数(LVEF)临床上常用来检测心脏功能,是公认的评价左室收缩功能的指标。因此,本文旨在研究CHF患者血浆BCAAs变化情况及其与NT-Pro-BNP和LVEF的相关性,为进一步探讨CHF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更佳的治疗策略提供依据。研究目的:1.观察CHF患者血浆BCAAs水平相较于正常对照组的变化情况。2.研究CHF患者血浆BCAAs水平与NT-pro-BNP和LVEF的相关性,寻找影响血浆BCAAs水平的因素。实验方法:1.本研究选取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6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病例组,男123例,女45例,年龄35~65(42±10)岁,病程0.5~6年,左室射血分数均≦0.45(收缩性心力衰竭)。另随机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成年人41例列入正常对照组,男29例,女12例,年龄33~69(44±7)岁。收集各受试者的血压、BMI等临床资料。2.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不同,将病例组分为Ⅱ级(36例)、Ⅲ级(80例)、Ⅳ级(52例)三个亚组。根据引起心力衰竭基础疾病病因不同,将病例组分为缺血性心脏病(114例)、扩张性心肌病(46例)和瓣膜性心脏病(8例)三个亚组。根据心衰患者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不同,将病例组分为肥胖(4例)、超重(36例)、正常体重(108例)、低体重(20例)四个亚组。3.受试者禁食8小时后于次日凌晨采取外周静脉血5ml,置于含乙二胺四乙酸抗凝试管,3000转/分离心15分钟后取上清,冻存于-80℃。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检测血浆BCAAs和NT-pro-BNP水平。4.采用PHILIPS5500型超声仪进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S4经胸探头,融合频率2~4MHz,于标准胸骨旁长轴切面测量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室前壁厚度(LVAW)、左室收缩末内径(LVSd)、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5.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方差不齐的数据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单因素相关性研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并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独立相关因素。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结果:1.CHF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性别、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和BMI等基线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和正常对照组相比,CHF组血浆BCAAs水平显著性降低,NT-pro-BNP水平显著性增高,而LVEF显著性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将CHF患者按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Ⅱ级、Ⅲ级、Ⅳ级三亚组。亚组分析显示,血浆BCAAs水平随着NYHA分级改变并无相应规律性变化(P﹥0.05)。而随着NYHA新功能分级升高,血浆NT-pro-BNP水平逐渐升高,而LVEF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3.将CHF患者按引起心衰的基础疾病分为缺血性心脏病、扩张性心肌病、瓣膜性心脏病三个亚组。统计结果表明,各亚组血浆BCAAs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缺血性心脏病亚组血浆BCAAs水平明显低于扩张性心肌病和瓣膜性心脏病(P值均﹤0.05)。而扩张性心肌病和瓣膜性心脏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4.将CHF患者按照BMI值分为肥胖、超重、正常体重、低体重四个亚组,各亚组血浆BCAAs水平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5.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HF患者血浆BCAAs水平与年龄、血肌酐、尿素氮、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蛋白、白蛋白无明显相关性(P值均﹥0.05),与NT-pro-BNP和BMI呈正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以BCAAs水平为因变量,NT-pro-BNP和BMI进入BCAAs水平的回归方程,是影响血浆BCAAs水平的独立因素。结论:1.CHF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浆BCAAs水平显著降低,提示CHF发生后机体可能代偿性增加BCAAs代谢以补充能量。但随着NYHA心功能分级的增加,BCAAs不再发生明显变化。不同病因导致的CHF中,缺血性心脏病组血浆BCAAs水平最低,提示心肌缺血时代偿性BCAAs代谢最旺盛。2.血浆BCAAs水平与NT-pro-BNP、BMI呈正相关,并且NT-pro-BNP和BMI是影响血浆BCAAs水平的独立因素。
其他文献
本研究拟采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的方法分析三个常见的突变位点在中国人FHM家族中的表现形式.以进一步探讨CACNA1A与FHM之间的关系.[材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1)FHM病人组:家
目的:探讨不同喘息次数支气管炎患儿血清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annan-binding lectin,MBL)、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7(IL-17)之间变化及相关性,为支气管炎儿童喘息发作的发病机
1.窄带野胶片检查在多叶准直器质量保证中作用探讨目的 探讨窄带野曝光的胶片在检测多叶准直器叶片位置误差中的作用和多叶准直器的质量保证.材料与方法 故意造成某些叶片含
研究目的分析GSTT1、GSTM1、NQO1和MTHFR基因型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发生的相关性.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为按WHO分型诊断标准确诊的42例MDS患者,以126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