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阔叶林生态系统的破坏引发地力下降、水土流失、病虫害成灾、物种资源丧失等一系列生态危机,使森林生态保护功能急剧削弱。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很多,对于阔叶林退化生态系统来说,产生的原因主要人类干扰。甜槠是我国亚热带地带性常绿阔叶林植被,目前对其分布特点、结构、物种多样性、水文作用、物质循环、能量以及自然更新等方面的研究较多。对甜槠群落的人为干扰机制研究甚少,为此,本文对不同人为干扰强度下,甜槠林的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种群分布格局、高度生态位、主要种群动态的变化进行较系统的研究。 本文调查的林分以甜槠和赤楠为绝对优势种。由于轻度人为干扰群落原生植被存在,种源充足,种子萌发力强,而重度人为干扰群落遭受砍伐后留下大量的根桩,树种的萌蘖能力强,因此住两种群落中甜槠和赤楠的数量最多,这对群落结构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无论是轻度人为干扰还是重度人为干扰甜槠群落,林地上都具备充足的苗木供应,说明甜槠群落的自我更新能力较强;人为干扰强度的不同造成林内透光率不同,影响群落的物种组成、数量特征及各层次植物的生长。轻度人为干扰的群落成层现象明显,郁闭度较大,高大个体数多,而重度人为干扰林地光照充足,阳性物种侵入,下层植被更新较好,但对上层木的频繁干扰使乔木层恢复较缓慢。另外,人为干扰影响群落的生活型组成,在轻度人为干扰群落中高位芽植物比重度人为干扰群落多。 人为干扰导致生态因子、种群繁殖对策发生变化,使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产生差异。重度人为于扰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比轻度人为干扰群落高。在各层次,轻度人为干扰群落乔木层物种多样性高;而重度人为干扰群落灌草层的物种多样性均比轻度人为干扰群落要高。 甜槠群落中的多数种群为集群分布,尤其重度人为干扰的群落具有高的集群性。对甜槠、深山含笑、木荷、赤楠种群的各立木级空间分布格局的分析表明,这几个乔木树种的幼苗、幼树、小树的分布格局为集群程度高,中树到大树阶段表现聚集性下降的现象,在轻度干扰的群落中表现较为典型。 在不同人为干扰强度的甜槠群落中,多数树种的高度生态位宽度排序发生改变,但未改变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排序,在同一干扰强度的群落中仍为最大。在不同人为干扰强度的甜槠群落中,甜槠、赤楠的高度生态位宽度随干扰程度加强而下降,但变幅较小,说明它们对干扰的适应性较强,受到干扰后能种群恢复较快。人为干扰也改变种与种的高度生态位的重叠状况。重度人为干扰群落甜槠与其它种尤其是偏阳性的小乔木、灌木的生态位重叠值比在轻度人为干扰群落中要高。 对不同人为干扰强度群落中甜槠、深山含笑、木荷几个高大乔木进行了种群动态分析。不同的人为干扰造成种群的年龄级及数量的不同,甜槠在轻度干扰条件下保持较为完整的年龄结构,而且在受到重度干扰后因其恢复能力强而始终处于优势地位。木荷在甜槠林中的苗木储备较丰富,在重度干扰的群落中低立木级个体发育良好,有发展的潜力。深山含笑受强度人为干扰后,在强光照的条件下不易更新,但在轻度人为干扰的郁闭度大的甜槠林下幼苗更新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