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质量恒星的形成由于高的尘埃消光、相对稀少、快速的演化,在相对孤立环境中很少形成,并且相互影响复杂,导致观测困难以至于对大质量恒星的形成机制的很多细节还没有清晰的物理图像。通过长期的研究发现,大质量恒星的形成与它相邻的物理和化学环境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通过对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的物理和化学特性的研究,可以间接地得到大质量恒星形成的一些信息,并从这些信息推动大质量恒星形成的理论的发展,因此对这些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的谱线观测和分析是具有实际的意义。本论文针对典型的大质量恒星形成区G10.6-0.4开展的主要工作如下: (1)对G10.6-0.4的SMA望远镜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处理,得到了该区域的连续谱的一些物理参数和图像,并且从连续谱的峰值位置抽取谱线。这个过程中,我们对数据进行了校准,也去掉了一些干扰的噪声。 (2)使用XCLASS对抽取的谱线的化学成分进行认证,同时对已经认证好的分子种类的跃迁谱线进行模拟,获得一个较为合理的物理参数。然后对大于或等于三个跃迁线的分子进一步使用MAGIX寻找最优解,进一步得到与实际观测更为合理的结果。 (3)对检测到的分子种类的参数进行分析,包括相关分子的丰度比值,形成机制和形成路径等,最后我们提取具有代表性的分子种类去对比银河系中具有参考意义的大质量恒星形成区,得出G10.6-0.4和对比目标的物理和化学条件的异同。 通过上述的工作,发现大质量恒星形成区G10.6-0.4的分子的旋转温度范围约为96K到178K,且柱密度范围大约为2.0×1014到3.7×1017cm-2。从分析中得到该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目前正处于富氧往富氮的阶段,丰度比值符合银河系中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的统计规律。通过对比不同的大质量恒星形成区,发现G10.6-0.4和W51North的物理和化学条件是类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