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动脉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好发于某些大、中型动脉,如腹主动脉、髂动脉、股、胭动脉等。病变动脉内膜增厚、增生及血脂浸润,形成粥样斑块,并可伴有钙化,导致动脉管腔狭窄、形成血栓和管腔闭塞等,使肢体出现慢性或急性缺血症状。这种疾病称之为动脉硬化闭塞症。在国外每年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手术者在10万人以上,而7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10%存在肢体缺血造成的跛行。国内目前的下肢动脉硬化发生率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动脉硬化闭塞症常用检查方法有多普勒超声、DSA血管造影、CT、MRI、CT血管造影(CTA)以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多普勒超声检查经济实用,简单、方便,并可测出流速、血管断面等:但不能形成血管树的形态、图像欠直观,且对于细小动脉及动脉分支检查的准确率不高。许多相关研究显示超声的相对准确率较低,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满足临床手术需要。DSA是一种可靠的诊断方法,形象直观。能够显示血管的细节,是目前公认诊断下肢动脉疾病的“金标准”。但DSA血管造影为损伤性操作,易引起并发症,检查过程相对复杂,费用较高,同时无法显示闭塞动脉以远的动脉,对血管的显示范围和投照位置有限。作为一种具有无辐射、无创伤、并发症少、成像速度快、空间分辨率高、扫描范围大等明显优势的新型影像学检查技术,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 MRA)可以满足诊断下肢动脉疾病的临床要求,并易被患者接受,有较高价值。随着3D-CE MRA在下肢动脉病变中应用的增多,其临床实用价值已得到充分肯定。
目的:
探讨3D-CE MRA在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病变中的诊断应用价值,及在1.5T、3.0T磁共振上的应用技术分析,诊断分析,为准确评估下肢动脉硬化提供依据。
材料和方法:
临床怀疑下肢动脉硬化病变77例,平均78岁。1.5TMR扫描32例;3.0TMR扫描45例,其中9例既往在1.5TMR扫描。34例行彩超检查。17例行DSA检查,其中16例行介入手术。
结果:
77例3D-CE MRA。显示下肢动脉包括腹主动下端、髂总动脉、髂外动脉、髂内动脉起始段、股动脉、胭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以及各侧支循环,显示率100%。77例中显示硬化而无明显狭窄6例(8%),轻度动脉狭窄16例(21%)、中度动脉狭窄16例(21%),重度狭窄28例(36%),动脉闭塞11例(14%)。其中40例行踝肱指数测定,两者符合率100%;34例经超声检查,3D-CEMRA对病变的诊断精确性高于超声;17例行DSA检查的病例显示两者诊断病变部位符合率94.12%,病变程度符合率93.75%;其余病例经临床治疗、随访,病变部位及程度与血管外科临床医师(副主任以上)诊断匹配。
结论:
3D-CE MRA是下肢动脉病变的有效、安全的检查方法,敏感性、特异性高,与踝肱指数、手术、超声、临床有良好的相关性,尤其适合老年人的下肢动脉检查,有利于对下肢动脉硬化病变范围、病变程度的精细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