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不断进行改革与完善,在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所有取得的重大进展中,创建并逐步发展确立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可称作是其中最大的突破,甚至可以说是最具根本性和成功性的一项改革。公开选拔党政干部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的选拔方式的如提拔任免权过度集中、选拔人才视野较窄,普通民众参与程度不高,有效监督力度不够、各种选人用人不正之风盛行、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等问题,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选拔制度。新中国成立之后发展起来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借鉴苏俄选拔任用干部的基础上,对战争革命时期根据地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和人民军队干部管理任用制度继承发展的结果。这种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基本上满足了党和国家对领导干部队伍的需求,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大量党政干部人才。而这种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在建国之后经历了建立、运行、破坏和恢复发展几个时期。在恢复发展的过程中,公开选拔制度逐渐确立与发展,其经历了孕育萌芽,80年代中期形成,党和国家确立推行几个阶段。公开选拔制度在各地实践的过程中,并不是固定的统一模式而是流变为多种模式。如果把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的结构体系当成一个系统来分析的话,它并不仅仅是作为一个简单的功能实体存在的,更重要的作为一个动态的运动过程而运行的。一定的制度结构体系是构成制度的各个要素集中统一起来的的现实形态,所以,分析构建制度的结构体系必须要先分析构成制度的一些基本要素。我们把公开选拔制度整个体系分为公开选拔的标准及资格条件确定、公开报名与资格审查、民主推荐、考试与测评、组织考察、讨论决定与任用这几项要素。江苏在推行公开选拔党政干部制度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自2000年以来共开展实施了五次大规模的公开选拔省管干部的活动,本文选取了2000年和2010年两次公开选拔的实例进行分析,有利于更加全面的把握公开选拔党政干部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公开选拔制度推行过程中遇到的内部困境和外部环境障碍,并提出了加强公开选拔理论研究力度,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公开选拔:加强舆论引导,树立社会对公开选拔的正确观念;完善公开选拔的配套制度与方法体系;优化制度实施,降低公开选拔运行成本四项基本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