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诗歌和绘画这两大艺术门类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二者经历长时间的发展,在唐宋时期都已趋于成熟。与之同时,中国诗画关系向来密切,到了元代诗画融合成为了突出的现象。元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元代更是显示出了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凝聚力。这一时期,诗与画相互交融,协同发展,并且出现了不少诗画兼工的文人,萨都剌便是这其中的佼佼者。在诗画融合的视域之下,受到绘画艺术的影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和绘画这两大艺术门类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二者经历长时间的发展,在唐宋时期都已趋于成熟。与之同时,中国诗画关系向来密切,到了元代诗画融合成为了突出的现象。元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元代更是显示出了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凝聚力。这一时期,诗与画相互交融,协同发展,并且出现了不少诗画兼工的文人,萨都剌便是这其中的佼佼者。在诗画融合的视域之下,受到绘画艺术的影响,萨都剌的诗歌创作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特质呢?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题。除绪论、结论外,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对诗画两种艺术的异同进行了简单的梳理;第二章介绍了元代诗画融合的主要表现及原因;第三章是对萨都剌的绘画作品及其题画诗进行了分析;第四章则将萨都剌诗歌中的画意进行了梳理与详细分析。具体介绍如下:第一章讲诗画的异同,共分两节,第一节从“宣物”与“存形”、时间与空间两个方面阐述了诗与画由于表现媒介的差异,在表现客体时的不同特点。第二节介绍了中国诗画在创作过程和审美追求上的相似性。第二章介绍元代诗画融合的现象,共分两节,第一节是诗画融合的表现为诗画兼善者的大量出现,以及题画诗的激增。第二节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元代奎章阁的创建、文人雅集的频繁举办,为诗画两门艺术提供了鉴赏与交流的机会,促进了其融合。另一方面是苏轼“诗画一律”观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第三章是对萨都剌的画作和题画诗的研究,共分两节,第一节重点介绍了其现存的绘画作品《严陵钓台图》及题于其上的诗歌,并从文献中梳理出了他的一部分已佚画作。第二节从文字对图像的诠释方式上,分析了萨都剌题画诗的特点。第四章梳理分析了萨都剌诗歌中的画意,共分四节,是本文的重点所在。分别从色彩美、结构美、朦胧美、动态美四个方面,对萨都剌在诗歌中如何用文字构建具有视觉直观性的画面进行了详细分析。
其他文献
本文以油画创作中的烛光元素为研究对象,蜡烛作为一种照明的生活用品,由于它能产生光源,西方历史上和当代中国很多艺术家把“烛光”利用到艺术创作中,作为画面的光源体,同时也是画面的元素构成。像乔治·德·拉图尔、鲁本斯、格哈德·里希特、等都有创作关于烛光的作品。本文将从物理角度的烛光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进行研究,通过大量典型艺术家作品为例,分析烛光元素在油画创作中带来的审美作用和精神内涵,挖掘艺术家们为何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一国股市受到外部或内部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异常波动时,另一市场也因此发生同向波动的股市风险传染也日渐频繁。2019年末,新冠疫情的突发,全球经济发展受挫,股市风险传染结构发生异变。直至今日,疫情仍持续发酵,未来风险结构的不确定性仍在延续。因此,探讨新冠疫情下股市风险传染效应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
中国画经过了漫长历史演变发展至今,呈现出多样态的绘画面貌,表现技法层出不穷,“没骨画”以独特的绘画样貌受到当代水墨艺术家的青睐。水墨艺术家将色彩融入画面,为当代水墨注入了新鲜活力,印象主义的色彩运用及艺术观念一定程度上为当代水墨提供了借鉴和启发,使当代没骨画呈现出斑斓的时代面貌。文章通过对具有印象主义绘画色彩语言的典型性当代没骨画艺术家进行图示对比分析,发掘二者的内在关联及艺术语言的共通性,试图对
在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年11月-1942年2月)四十多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其小说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位奥地利作家对悲剧情有独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他在小说中运用了许多悲剧叙事策略,展现了小说悲剧性的审美特征。因此,本文将以悲剧叙事作为切入点,细读茨威格的小说作品,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悲剧性审美特征,探讨茨威格小说中悲剧叙事的审美价值与现实意义。本论文正文部分主要
南宋直接承袭了北宋的修史制度及中唐以来的治史之风,又因时代的变化,在史学发展上有了新的特征。南宋成都府路承平数百年,在文化上既有宋代蜀学的显著特征,又因众多学者热衷于研究史学而呈现出重史的学术风气,在南宋的特殊环境和成都府路独特的学术风气之下,催生了这一地区史学的繁荣发展。本文以南宋成都府路的史学发展为研究对象,论述了成都府路史学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及大致阶段,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其发展背后的深层原因及
云顶石城位于成都市金堂县,于1991年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现存最为完好的抗蒙山城遗址之一。云顶石城建于公元1243年,是南宋时期为抵御入侵蒙军而创筑的防御性堡垒,因其极为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而被称之为“川中八柱”。云顶石城作为我国南宋时期宝贵的军事文化遗产,其城内保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它们既是古人山城防御作战智慧的集中体现,又是军民团结一致对外奋战精神的缩影,还是中华民族不断融合的重要历史
葬俗是一个民族长期历史演变形成的丧葬习俗,它约束着人们的丧礼行为与丧礼仪式,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对丧葬习俗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得出目前学术界很少有人研究民国时期成都汉族丧葬习俗的演变。因此,笔者以民国时期成都地区汉族丧葬习俗演变为研究对象,可以丰富成都汉族民俗研究的内容,对以后成都丧葬习俗的相关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参考价值。民国时期,成都汉族传统葬俗的演变不仅反映当时成都民
高海拔是一种极端环境,低压缺氧、寒冷、空气干燥和高紫外线辐射等都可能给人的适应造成困难。急慢性暴露高原低氧环境会引起血压增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但暴露高原不同海拔间血压变化、儿茶酚胺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等调节高原血压机制研究以国外居多,国内相关研究较少。本文就高原对成人血压、儿茶酚胺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民国时期,在国民政府和西康省政府重视之下,西康的师范教育从最初的地方自筹经费零星办学到后来由政府统一规划系统管理,全省各县师范学校数量逐渐增加,其设置的课程除了教育部规定的教学必修课,还根据地方民族特色因地制宜,增设边地课程,其主要的办学目的是通过短期培训培养小学师资,为国民政府在全国各县,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大量的师资。在抗战建国的关键时期,只有帮助民众培养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才能将全
我国在2006年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此后,我国政府和企业对创新给予了高度的关注。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由“制造型”向“智造型”转型的关键时刻,创新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国家重要战略,在中国此次转型中具有重要地位。实现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是企业。创新不仅是一国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也是推动一国高质量经济增长、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国有企业作为中国企业的骨干,在中国经济快速优质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