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影迷研究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392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时电影由西方传入中国,从最初名不见经传的街边“杂耍”,逐渐发展成为了民国都市里不可或缺的娱乐活动之一。随着民国电影业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一群对电影有着执着热爱的人。他们区别于一般的电影观众,并且不再满足于做电影的旁观者,而是以自己的方式与电影建立起银幕之外的联系,他们通常被称为“影迷”。作为中国近代社会的新生群体,影迷的出现与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本文首先就西方电影的传入以及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情况作了简单的梳理和概括,并着重对民国时期电影娱乐文化和明星制的形成进行了论述,为后文影迷的生成部分作了铺垫。其次,就影迷的生成与构成进行了溯源和分析。影迷在其生成过程中经历了与戏曲票友的分庭抗礼,以及民国电影业的进一步发展后,开始具备一定的规模,并常以“影迷”的身份见诸于报端。随着影迷群体的不断扩大,其构成亦逐渐多样化。其中影迷性别与明星性别存在一定的趋同性和互补性,而影迷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则与电影类型的选择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年龄相仿、受教育程度相近的影迷在影片类型的选择和质量上有着相似的诉求。另外,民国时期所实行的“轮次放映制度”基本上与上、中、下三大社会阶层形成了逐一对应的关系。票价的高低决定了观影的轮次以及观影设施的好坏等,其本质是社会分层在电影消费上的反映。再次,就影迷与明星、电影的互动情况,将影迷分为两大类型进行论述。一类是具有偶像崇拜特征,以明星为本位,并且常常伴随着迷恋和欲望投射等心理的“明星迷”;另一类则是以电影为本位,始终从各方面关注电影的发展和电影品质的“电影迷”。前者是明星制发展的产物,亦是电影消费的主要受众;而后者则多投身电影业或从事与电影相关的工作,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最后,阐释了媒体与影迷之间的关系。从电影业兴盛与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明星迷”或“电影迷”,其存在与多寡都是至关重要的。但一部分过分狂热的“明星迷”还是成为了民国时期媒体和舆论所诟病的主要对象。时人期望能够通过各类电影刊物的规训,打造出他们理想中的“纯真影迷”,即“决不热衷于某明星的美色”,而只是关注于电影品质好坏的影迷。但实际上,媒体一边发文劝诫影迷切勿过分迷恋明星的同时;一边又努力地迎合影迷对明星的窥私欲望,大肆报道明星的私人生活、公开明星的通讯地址等,为大量“明星迷”的“追星”行为提供了便利。以至于此类盲目的“追星族”数量越来越多,即使受到战争的影响亦未能完全阻挠他们对明星的狂热。
其他文献
近年来,从国家到学校对思想政治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传递的精神为新时代思想政治课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其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也提出了全新
历史脚步踏过的道路,总有如同里程标志般的重要节点,总会产生新的飞跃。这些节点和飞跃,来自历史发展的必然。回看改革开放40 年,我们能找寻到昂扬奋进的中国许多大发展大变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关怀人的发展的活动。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对课程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本课程致力于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辩论式教学践行新课改的理念,在课堂中引入辩论活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综合能力,构建高效的活动型课堂,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到实处。但在教学实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依然不太平,美苏争霸持续,美越战争胶着,苏军侵占捷克,中苏关系交恶……面对波诡云谲的国际形势,毛泽东从《明史·朱升传》中得到启发。1972年12月
莫莫格湿地位于松嫩平原西部,是吉林省西部最大的自然湿地保留地,每年有上百余种水禽在此栖息繁殖,是水鸟迁徙途中重要的―中转站‖。同时,湿地对于区域内水源涵养的补给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