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时电影由西方传入中国,从最初名不见经传的街边“杂耍”,逐渐发展成为了民国都市里不可或缺的娱乐活动之一。随着民国电影业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一群对电影有着执着热爱的人。他们区别于一般的电影观众,并且不再满足于做电影的旁观者,而是以自己的方式与电影建立起银幕之外的联系,他们通常被称为“影迷”。作为中国近代社会的新生群体,影迷的出现与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本文首先就西方电影的传入以及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情况作了简单的梳理和概括,并着重对民国时期电影娱乐文化和明星制的形成进行了论述,为后文影迷的生成部分作了铺垫。其次,就影迷的生成与构成进行了溯源和分析。影迷在其生成过程中经历了与戏曲票友的分庭抗礼,以及民国电影业的进一步发展后,开始具备一定的规模,并常以“影迷”的身份见诸于报端。随着影迷群体的不断扩大,其构成亦逐渐多样化。其中影迷性别与明星性别存在一定的趋同性和互补性,而影迷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则与电影类型的选择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年龄相仿、受教育程度相近的影迷在影片类型的选择和质量上有着相似的诉求。另外,民国时期所实行的“轮次放映制度”基本上与上、中、下三大社会阶层形成了逐一对应的关系。票价的高低决定了观影的轮次以及观影设施的好坏等,其本质是社会分层在电影消费上的反映。再次,就影迷与明星、电影的互动情况,将影迷分为两大类型进行论述。一类是具有偶像崇拜特征,以明星为本位,并且常常伴随着迷恋和欲望投射等心理的“明星迷”;另一类则是以电影为本位,始终从各方面关注电影的发展和电影品质的“电影迷”。前者是明星制发展的产物,亦是电影消费的主要受众;而后者则多投身电影业或从事与电影相关的工作,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最后,阐释了媒体与影迷之间的关系。从电影业兴盛与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明星迷”或“电影迷”,其存在与多寡都是至关重要的。但一部分过分狂热的“明星迷”还是成为了民国时期媒体和舆论所诟病的主要对象。时人期望能够通过各类电影刊物的规训,打造出他们理想中的“纯真影迷”,即“决不热衷于某明星的美色”,而只是关注于电影品质好坏的影迷。但实际上,媒体一边发文劝诫影迷切勿过分迷恋明星的同时;一边又努力地迎合影迷对明星的窥私欲望,大肆报道明星的私人生活、公开明星的通讯地址等,为大量“明星迷”的“追星”行为提供了便利。以至于此类盲目的“追星族”数量越来越多,即使受到战争的影响亦未能完全阻挠他们对明星的狂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