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研究目的:探讨不同孕前体重指数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重点研究超重/肥胖与产后出血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超重/肥胖产妇中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为评估超重/肥胖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风险提供临床依据,及早采取积极干预措施,降低产后出血风险。研究方法:本研究选择2018年01月0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分娩且符合纳入标准的7311例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前体重指数分成三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探讨不同孕前体重指数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重点研究超重/肥胖与产后出血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超重/肥胖产妇中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为评估超重/肥胖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风险提供临床依据,及早采取积极干预措施,降低产后出血风险。研究方法:本研究选择2018年01月0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分娩且符合纳入标准的7311例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前体重指数分成三组,分别为低体重组(n=761)、正常体重组(n=5162)及超重/肥胖组(n=1388)。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年龄、孕产次、身高、孕前体重、孕期增重、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羊水过多、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分娩孕周、分娩方式、巨大儿、胎盘植入和产后出血发生率及产后使用麦角新碱或欣母沛、子宫压迫缝合手术的情况,收集产妇产前72小时内的凝血纤溶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血小板水平(PLT)。采用SPSS 23.0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单因素法分析所有变量得出超重/肥胖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进一步研究超重/肥胖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再采用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最后得出超重/肥胖产妇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果:1.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及超重/肥胖组在年龄、孕次、产次、孕期增重、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率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超重/肥胖组中年龄≥35岁、孕次≥4次的产妇比例高于正常体重及低体重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率更高,超重/肥胖组孕期增重低于正常体重及低体重组。2.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及超重/肥胖组三组的产前FIB、TT及PLT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三组中超重/肥胖组的FIB及PLT水平最高,TT水平最低。3.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及超重/肥胖组在剖宫产、巨大儿及胎盘植入发生率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与正常体重组及低体重组相比,超重/肥胖组发生剖宫产、巨大儿及胎盘植入的风险增加。4.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及超重肥胖组中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3.4%、3.4%和5.4%,严重产后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3%、1.6%和2.9%,超重/肥胖组产后出血及严重产后出血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肥胖组中运用麦角新碱、欣母沛治疗及药物联合子宫压迫缝合手术率均高于正常体重及低体重组(P<0.05)。5.超重肥胖产妇中,孕期增重(OR=1.070,95%CI:1.010-1.13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OR=5.439,95%CI:2.480-11.927)、前置胎盘(OR=9.173,95%CI:2.783-30.238)、胎盘早剥(OR=4.186,95%CI:1.052-16.647)、羊水过多(OR=6.597,95%CI:1.647-26.431)、子宫肌瘤(OR=4.425,95%CI:1.718-11.394)、阴道分娩(OR=4.000,95%CI:2.079-7.694)、巨大儿(OR=2.186,95%CI:1.066-4.484)及胎盘植入(OR=5.938,95%CI:2.990-11.796)是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6.超重/肥胖产妇中,产前血浆PT结果(OR=2.208,95%CI:1.480-3.293)延长,FIB(OR=0.640,95%CI:0.435-0.942)和 PLT 水平(OR=0.991,95%CI:0.985-0.996)降低,发生产后出血的风险增加。结论:1.孕前超重/肥胖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密切相关,超重/肥胖会增加剖宫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巨大儿及胎盘植入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同时增加产后出血的风险。2.超重/肥胖产妇中发生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孕期增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羊水过多、妊娠合并子宫肌瘤、阴道分娩、巨大儿及胎盘植入。产前血浆PT结果延长和FIB、PLT水平的下降与产后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自从2013年甲状腺癌中首次报道了端粒酶逆转录酶(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TERT)启动子突变后,相应的研究日趋增多,但大多数集中在与甲状腺癌的侵袭性特征如远处转移,癌症复发,Ⅲ/Ⅳ期疾病,患者死亡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而其与碘难治性甲状腺癌的相关性及其影响方面的研究并不清楚。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检测TERT启动子突变在碘难治性甲状腺乳头状癌(RAI
目的:通过分析影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的院内死亡因素,构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患者院内死亡风险的列线图(Nomogram)预测模型并评价其效果。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收集了从2018年8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期间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入院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住院期间死亡发生情况。原始数据按照7:3的比例随机化分为训练集及验证集。训练集使用LASSO、Logistic回归筛选出影响患者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CD8+CD28+T淋巴细胞含量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acute ischemic stroke,AIS)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自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病例组,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同期另选择28名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排除脑梗死。收集患者人口学、临
目的再喂养综合征(Refeeding syndrome,RFS)指处于营养不良、分解代谢的患者,重新摄入营养物质后,出现以低磷血症为主,血电解质紊乱为特征的一种可危及生命的综合征。在RFS高危人群中,营养不良的老年患者RFS发生率最高,约50%,其伴随极高的相关死亡率。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的老年患者,在进行营养支持治疗时发生RFS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其对预后的影响,同时探讨营养干预治
消化心身疾病是临床发病率最高的心身疾病,其发病机制和治疗一直备受关注。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肠道菌群-肠-脑轴理论的出现为消化心身疾病的探索提供了可能的内在机制,肠道菌群是该机制的核心。饮食及其营养成分既是致病因素,又是调节肠道菌群的最关键因素。该文通过检索近年来最新文献,基于肠道菌群-肠-脑轴探讨肠道菌群与消化心身疾病、膳食营养之间的关系,以及宏量营养素、微生态制剂干预肠道菌群在消化心身领域的研究
目的:探讨影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患者长期预后的因素。方法:将自2015年6月至2018年10月期间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诊治并符合纳入标准的138例aSA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依据这些患者出院24个月后的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划分为预后良好组(
目的验证lncR-Malat1与miR-124、miR-124与Lamc1之间的靶向关系,以及lncR-Malat1/miR-124/Lamc1信号轴在人参皂苷Rg1调控星形胶质细胞过程中的作用,从而阐明人参皂苷Rg1调控星形胶质细胞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机制。方法原代星形胶质细胞来源于新生大鼠的脑组织。将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用不同浓度的人参皂苷Rg1进行干预,然后使用CCK-8试剂盒检测星形胶质细
目的:探究溶栓前的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计数(Mean platelet volume/platelet count,MPV/PC)比值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rt-PA溶栓后24h的神经功能改善(First day improvement,FDI)、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及90d的神经功能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2018年8月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患者喉前淋巴结(Delphian lymph node,DLN)及气管前淋巴结(Pretracheal lymph node,PLN)转移的危险因素,评估单侧PTC患者对侧气管旁淋巴结(Contralateral paratracheal lymph node,cont-PLN)转移的危险因素,探讨DLN+PLN转
目的:了解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近十年来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LARC)的临床诊治模式的变化及现况,并与相同时期美国SEER数据库的LARC患者资料进行比较,评估我院与国外临床诊治水平之间存在的差异,为进一步规范我院直肠癌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通过查阅患者病史及电话随访的方式收集2011到2020年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初治局部进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