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湿地与传统的二级生化污水处理工艺相比,特点是出水水质好、能耗低、适应性强、维护方便、具有较强的氮、磷处理能力,投资及运行费用较低等优点。本课题以小清河上游段还乡店地区为研究背景,采用自己设计的人工湿地,对该地区的污水污染物的去除率进行分析。
通过试验设计计算,确定出人工湿地的设计尺寸为:1200mm×600mm×600mm;池底的坡度为1%。通过进一步的试验,确定了填料组成中的配比关系。砾石、沸石为第一级,沸石和砾石的比例选择1∶20,均匀混合后,填充在湿地中的高度为55cm,在该级填料上面种植凤眼莲和香根草,凤眼莲种植密度为30~35株/m<2>,确定植株为8株;陶粒为第二级,高度为55cm,不种植任何植物;细沙、粉煤灰为第三级,粉煤灰与沙的比例选定为1∶20,均匀混合后,填充在湿地中的高度为55cm,在该级填料上面种植芦苇和香根草,芦苇种植密度为30~35株/m<2>,确定植株为10株。
设计湿地的优点有:在填料的选择上,采用多种填料配比混合,以达到理想的去除效果;在植物的选择上,采用植物的多样性,选择几种植物作为优势种搭配栽种,增强人工湿地的污染物净化能力,根据环境和植物群落的特征,在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上进行安排,使生态系统高效运转,形成稳定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系统;水流方向为水平流,延长了水流在湿地中的绝对距离,提高了出水效果。
水深45cm的SS、COD、TN、TP的去除率要比水深30cm和15cm的要高出10%以上,SS的去除率可高出15%左右。因为45cm水深处,污水通过时,下层填料过滤、拦截作用较强;且富集植物的大部分根系,根系间相互交织,增加了污水在填料中停留时间,对悬浮物起到很好的拦截作用,从而提高了污染物的去除率。因此,在人工湿地的设计时,池体的深度设计大于30cm为宜,考虑到湿地植物植株高度也有自身的限制,湿地设计可取在40cm~55cm左右。
水深45cm时,随水力负荷20cm·d<-1>、50cm·d<-1>、100cm·d<-1>、200cm·d<-1>、300cm·d<-1>、400cm·d<-1>的增大,SS、COD、TN和TP的去除率,总体趋势都是按照先增大再变小的规律变化;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仅从系统处理效果的角度选择水力负荷,水深在45cm时的最佳水力负荷的范围为45cm/d~75cm/d,在此范围内,SS、COD、TN和TP的去除率可以分别达到90%、85%、40%和80%以上。
随温度的降低,SS、COD、TN、TP的去除率总体趋势是先增大后变小的,最大值时分别达到95.2%、92.1%、49.8%、80.2%;而且还得出,SS和TP的去除率随温度的变化较小,TN和COD的去除率随温度的变化较大。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在SS和TP的去除中,填料的截留、吸附以及污染物自身的沉降为主要作用,故温度降低对上两者的去除率并无大碍;温度的降低,使得植物枯萎甚至死亡,而数据显示TN和COD去除率降低了很多,说明植物对其的去除起主要作用,而填料对该两者的去除效果甚微。在水深45cm,水力负荷在为45 cm/d~75cm/d情况下,随污染物浓度的增大,SS、COD、TN、TP的去除率总体趋势是由大到小变化的,中间略有波动。原因是负荷一定的情况下,随浓度的增大,植物和填料对污染物的吸收负荷越大,其去除效果就会越差;至于去除率有所波动,是因为污染物的浓度调节范围不是很大,受误差及其他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使去除率的测定值有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