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k1基因对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抗氧化压力及其药物敏感性影响的研究

来源 :广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iesw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和目的
  大肠埃希菌是人类肠道正常菌群之一,也是条件致病菌,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埃希菌对人和动物有致病性,可引起肠道内感染导致腹泻。大肠埃希菌亦可引起肠道外感染,其中引起尿路感染的菌株被称为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u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UPEC)。
  因为UPEC拥有独特的毒力因子,如粘附因子可以帮助细菌粘附宿主泌尿道上皮细胞,α溶血素和细胞毒性坏死因子1可以损伤杀死其粘附的宿主细胞,造成更大的感染扩散[1],并且UPEC比肠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有更大的遗传和表型变异性[2],故使其成为尿路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另一方面,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有助于增强病原菌对抗菌药物和宿主免疫应答的抵抗能力。多聚磷酸盐(Poly-phosphate,Poly P)是细菌生存代谢活动中一个重要的因子,它是由高能磷酸酐键将数十至数百个磷酸盐残基连接而成的线性聚合物。研究发现PolyP参与细菌的致病过程,也能帮助细菌抵抗环境压力、逃避宿主免疫杀伤[3],及调控耐药性相关调节子的表达增强细菌的耐药性[4]。在大肠埃希菌中PPK1(polyphosphate kinase 1,PPK1)是PolyP主要的代谢酶之一,它通过可逆性地催化ATP末端脱磷酸残基而合成长链PolyP。不少研究者认为PPK1或其编码基因ppk1将会成为新的抗菌药物的作用靶点。虽然PPK1作为细菌的毒力因子已经被证实,但是PPK1在UPEC的生存代谢及致病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仍然不清楚,所以本课题将通过表型实验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探究ppk1基因在UPEC抗氧化能力、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和抵抗抗菌药物能力中发挥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这将给后续以PPK1为靶向研发新的抗菌药物或者酶抑制剂提供重要的实验证据。
  二、方法
  (一)ppk1基因缺失对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抗氧化能力及药物敏感性的影响
  1.菌株: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野生株CFT073、CFT073敲除ppk1基因构建的敲除株△pk1、△pk1回补ppk1基因构建的回补株△pk1-C。
  2.采用过氧化氢分别刺激CFT073、△pk1及△pk1-C,不同刺激时间点菌落数除以刺激前的菌落数计算出生存率,比较三者的抗氧化能力。
  3.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CFT073、△pk1及△pk1-C不同时间点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
  4.分别使用纸片扩散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CFT073、△pk1及△pk1-C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二)ppk1基因在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抗氧化能力及药物敏感性中的作用机制
  1.将CFT073和△pk1菌体蛋白进行双向电泳与质谱分析,通过数据库比对确定差异蛋白质的信息。
  2.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RT-PCR)对CFT073和△pk1的抗氧化相关基因katG和katE进行定量分析。
  3.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CFT073和△pk1的耐药相关基因进行定量分析。
  4.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使用β-内酰胺类药物刺激的CFT073和△pk1的耐药相关基因进行定量分析。
  三、结果
  (一)ppk1基因缺失对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抗氧化能力及药物敏感性的影响
  1.采用过氧化氢刺激菌株后,与CFT073相比,△pk1在各时间点的生存率降低(P<0.05),△pk1-C生存率基本一致(P>0.05)。
  2.利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各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结果显示10-24h之间△pk1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比CFT073的弱(P<0.05)。各时间段△pk1-C与CFT073生物膜形成能力接近。
  3.纸片扩散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各菌株的药物敏感性,与CFT073相比,两种方法结果均显示△pk1对头孢噻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氯霉素、呋喃妥因、磺胺甲恶唑和多粘菌素B的敏感性增强,而△pk1-C的敏感性无差异。
  (二)ppk1基因在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抗氧化能力及药物敏感性中的作用机制
  1.蛋白质质谱分析成功鉴定出7个差异蛋白质,其中HPI、MarC、ArnA在△PK1的表达下调,饥饿时期DNA保护蛋白的表达上调。
  2.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抗氧化相关基因katG、katE在△pk1的表达量均比CFT073下调(**P<0.01)。
  3.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耐药相关基因在CFT073和△pk1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ompF在△pk1中的表达明显上调,ompC、ompA、mdtA、mdtG、marB、marC和pmrD在△pk1中的表达相对下调,ompW和tolC在两菌株中的表达无差异。
  4.经哌拉西林刺激后,CFT073株ompA、ompW、和tolC基因的表达量升高,△pk1的无统计学差异;经头孢噻肟刺激后,CFT073株ompA、ompW、和tolC基因的表达量升高,△pk1的无统计学差异。
  四、结论
  1.ppk1基因的缺失使UPEC抗氧化压力能力下降,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减弱,对某些抗生素的耐药性降低。
  2.ppk1基因可能参与调控UPEC中抗氧化相关基因katG、katE的表达,使katG基因编码的HPI表达增加。
  3.ppk1基因可以影响UPEC耐药性相关蛋白及基因的表达。
其他文献
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RTIF)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损伤的上皮细胞可发生死亡、脱落,致肾小管萎缩、功能丧失,进而促进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还可通过分泌多种炎症介质和生长因子到间质内,参与间质炎症、纤维化进程;损伤的上皮细胞尚可通过转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直接参与RTIF形成。而RTIF是肾脏病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原因和共同病理过程。  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通过呼
研究背景与目的  多种恶性肿瘤中均出现CHD1L基因扩增及过表达,CHD1L在肿瘤细胞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与肿瘤的恶性进展、分期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以CHD1L为靶标阻断肿瘤恶性进展的治疗有潜在临床应用前景,其前提是全面解读CHD1L的作用及其分子调控机制。前期研究中通过CHD1LChIP-Sequencing实验结果分析,我们发现CHD1L与ZKSCAN3基因转录启始位点上游区段存在潜在结
学位
研究目的  1.本研究探讨运算及绘画书写对轻、中度老年痴呆患者语言沟通能力和认知功能的改善效果,借此提高痴呆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减轻照顾者负担;  2.通过对老年痴呆患者沟通能力进行非药物性干预研究,为临床护理实施提供一定理论依据,以期引起社会对痴呆老人的语言沟通交流能力的关注,营造医护患和谐关系。  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与分组: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广州市某老人院的轻、中度老年痴呆患者,共45名,并
学位
目的  1.深入了解妇科癌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真实体验  2.探讨妇科癌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现状  3.探讨妇科癌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  方法  1.质性研究:妇科癌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质性研究  采用质性研究,使用文字叙述的方法对28例妇科癌症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并运用Colaizzi的现象学分析法进行分析。  2.量性研究:妇科癌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及影响因素研究  采用一般资料问卷、中
学位
研究背景: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在恶性肿瘤居首位。虽然近年来对于肺癌诊治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肺癌的5年生存率也仅有18%。目前WHO根据肺癌的病理学、治疗手段和预后将其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及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两种类型,其中NSCLC占肺癌80%-85%。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
学位
背景  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是妊娠中晚期特有的多脏器损害性疾病,其发病率约为2%~8%,其中大部分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其特征是妊娠20周后出现血压升高及其伴随症状如蛋白尿、FGR、低蛋白血症等,症状随孕周增加逐渐加重,甚至发展为子痫及多脏器功能衰竭,是导致孕产妇及围产儿患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重度子痫前期对母胎的生命健康危害更大,特别是34周之前发病的早发型重度子痫前
【目的】  本研究开展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比较其与常规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并通过表面肌电信号分析上肢执行功能性活动时相关肌群的肌电信号改变,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疗效及外周机制。  【方法】  筛选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住院并符合试验标准的脑梗死患者19例,随机分入试验组和对照
学位
目的: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β/δ(PPARβ/δ)是参与人体多种代谢过程的基因调控转录因子。当其与配体结合而激活后,可与目的基因的启动子反应元件相结合来调控基因的转录过程。目前已有诸多研究表明PPARβ/δ可加快脂肪酸代谢,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抑制炎症反应及增加肌纤维的氧化以提高运动表现等。然而,对于癌症,PPARβ/δ起到促进或是抑制作用,仍存在争议,特别在原发性肝癌方面的研究明显缺乏。
学位
目的:  1.探讨超高频超声造影在裸鼠卵巢组织同种异体移植后功能恢复评估中的可行性。2.探讨造影动态图像增强时间、增强水平、增强模式及量化参数与移植卵巢组织大小、存活情况、新生血管及内分泌功能恢复情况的相关性,完善卵巢移植后在体影像学检测评估指标体系。  方法:  将42只BALB/c雌性裸鼠平均分为实验组(4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共6组,每组7只。实验组及阴性对照组行去势手术切除双侧卵巢
学位
研究背景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是通过血红蛋白运输氧和二氧化碳,临床上输注红细胞悬液能改善血流动力学,提高携氧量,维持机体的氧化反应。红细胞在体外储存过程中,细胞代谢、功能以及形态学相继发生改变,称之为储存损伤,英文特别用“storagelesion”形容,如:ATP、3-DPG浓度、NO及其衍生物等浓度的持续降低。离体条件下,一般使用CPDA血液保存液储存红细胞并放置于4℃的恒温冰箱中,保质期为35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