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县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这里风高土燥,秋早春迟,千百年来灾异频繁、民习艰苦。独具环县民间艺术特色的道情皮影小戏,却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陇东的崇山峻岭、沟谷峁梁之间活跃了百余年之久,因而环县道情皮影又称“陇东道情”。环县道情皮影在经历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发端期、八十年代至世纪末的深化期和兴盛期、以及21世纪之后的全面拓展期,如今逐渐走向衰败,式微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本文选择环县当地四大皮影戏班之史家班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法、田野调查法,个案访谈法(口头采访)对史家班四代艺人的传承传艺谱系作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探讨在如此落后的西北一隅之地,如何有这样瑰丽奇葩的民间艺术?当地百姓为何选择这样一种艺术形式?艺人之间如何传承才使得其至今保存的尚且完整?发展到今天,环县道情皮影的生存现状如何?被列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环县道情皮影,其开发、传承和保护工作进展如何,其效果又如何?经过实地的考察和访谈,笔者看到伴随着社会的变迁、科学技术的发展、替代性文化形态的出现以及传承人的断档,环县道情皮影正濒临着灭亡的边缘。本文试图通过对史家戏班这个个案来分析研究与其相符合的历史时代特征,并对环县道情皮影整体衰败的原因做详实的记录。除绪论与结语之外,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寻找环县道情皮影生存的时空、文史背景,同时也交代笔者的书写立场。第二章从历史的角度探析环县道情皮影的源起和发展,并以实地考察情况来分析其生存的现状。第三章选取百年戏班史家班为研究对象,真实记录环县道情皮影在史家班四代艺人中的传承过程。第四章用新闻传播学的理论方法分析环县道情皮影的传播现状。第五章,分析其衰败的原因,指出其传承保护所存在的局限性,并阐述笔者对此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