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自行车的建设运营为世界各国居民的短途出行提供了便捷的方式,也为城市的绿色低碳、集约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正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使社区生活圈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无桩的企业共享单车的产生,更是打破了传统有桩的政府公共自行车站点布局、容量设置和调度等多重难题,改变了公共自行车的使用模式和出行行为。因而,本文尝试以南京仙林大学城为研究区域,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研数据和网络开源数据等,探究在传统有桩的政府公共自行车和无桩的企业共享单车并存的空间内,人们使用自行车的差异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统筹考虑各类公共自行车的出行。对公共自行车的选择行为和使用特征进行了客观的描述统计分析和定量的数学模型分析,旨在为公共自行车的整体建设和运营,提供案例依据,为绿色城市发展,公交都市的建设等提供优化建议。本文首先从公共自行车的概念出发,归纳了政府公共自行车和企业共享单车在我国的现状特征,并结合已有文献,从公共自行车研究发展的角度总结了国内外公共自行车在系统建设、使用特征、空间规划布局和社会经济等视角下的探索。整体而言,国内外的研究主要还停留在有桩公共自行车的阶段,着重于站点建设、建成环境、道路与服务设施及天气、性别等方面的出行影响分析,对有桩的政府公共自行车和无桩的企业共享单车的对比综合分析的也还没有。因此,本文统筹考虑两类公共自行车的出行特征,对未来城市公共自行车的协调发展,和公共自行车与其他公共交通的衔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证部分,本文选取了南京仙林大学城八所允许共享单车入内的高校作为调查对象,问卷涉及自行车选择行为、自行车使用情况、评价与建议和个人属性四部分的内容。通过公共自行车出行的区域、借还车点类别、出行目的、出行路径选择、出行时间等方面的描述统计分析,结合校园空间特征和大学城交通、服务设施的百度POI分布现状,选取了相关的出行因素、空间因素和个人因素作为影响变量,借助回归模型分析了出行区域、出行目的和出行时间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大学生公共自行车的出行以企业共享单车为主,出行的空间和时间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同出行区域的公共自行车出行目的、出行时间均有较大不同;影响大学生公共自行车出行的空间因素,在高校层面主要是校园规模和布局模式,在大学城层面主要是地铁站点和商业服务设施的布局等;影响大学生公共自行车出行的个人因素主要是个体自行车的使用频率、年级和父母是否在当地。最后,在前文研究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建议。在空间方面,建议优化校园规划布局,促进校园与大学城生活的融合;统筹各类公共交通,形成综合便捷的公共交通网络;并合理配置服务设施,提高学生学习生活空间的品质。在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方面,建议结合各大高校特征,精准投放合理数量的公共自行车;加强公共自行车使用管理,增加高频使用群体;同时改进公共自行车设计,提高使用群体的体验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