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投放密度与居民出行行为交互研究

来源 :大连海事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ove435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时代下,伴随着共享经济的飞速发展,共享单车在国内得到了推广和普及。作为一种新兴的出行方式,共享单车在短距离出行以及接驳公共交通等方面具有经济、灵活、便利等优点,为解决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实现门到门出行服务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国内大中城市,通过协同换乘,共享单车+公共交通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替代小汽车出行的方式。体验持续良好的共享单车+公共交通服务会不断吸引居民的出行选择,进而会培养居民形成使用共享单车+公共交通的出行习惯。但密集投放的共享单车在方便居民便捷出行的同时,扰乱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正常使用,严重破坏居民行走的便利性和安全性。如何兼顾居民的使用习惯和城市公共空间秩序,寻求共享单车最佳的投放密度,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文章首先评价良好的出行体验所增加的居民选择共享单车+公共交通方式的习惯强度:在样本城市实施居民出行问卷调查,得到无共享单车时居民各种出行方式的分担率;然后利用计划行为理论和结构方程模型,明确形成共享单车+公共交通出行习惯后,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分担率的转移规律,以及居民保有和使用私人小汽车意愿的变化。其次文章研究城市公共空间占用成本角度下的共享单车投放密度:利用问卷调查数据,明确投放密度与利用效用的关系;根据行人交通流特征和人群拥挤事故风险形成演变理论,拟合共享单车投放密度对公共空间减少、行人便利性和安全性的影响函数;然后构建共享单车投放密度的优化模型,基于使用者效用、公共空间占用费用和安全事故隐患率等因素,优化共享单车的投放密度。对居民出行方式选择习惯的研究表明,通过提高共享单车投放密度、适当减免费用和优化换乘设施建设等提升出行体验的措施,可以强化居民的选择习惯强度,降低其购置私家车和使用出租车的意愿。城市公共空间视角下的共享单车投放密度优化研究表明,在算例区域,共享单车投放密度为0.1512时,占用公共空间成本处于较低水平,在保障行人走行便利性和安全性的同时,可以兼顾居民对共享单车正常使用的需求。
其他文献
红色旅游寓教于游,是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形式,是弘扬中国民族精神的体现,发展红色旅游,是对国民素质的提升、民族精神的培育、社会现实的精神需求转化为社会财富,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红色旅游城市强大的内生动力及区域综合发展协调能力,决定了其在我国革命老区建设进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面对拥有丰富资源的红色故都瑞金,推广“红色文化”旅游意义深远。标识导向在旅游
物理概念既是物理知识体系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然而在当下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依然存在以下问题:学生概念理解不清并导致后续物理学习中产生更多困
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持续推动产业升级,我国开始实施税制改革,通过税收来调整经济发展方向,优化经济结构。新一轮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后,国税地税机构合并,改革红
影壁在院落中起着“引”、“藏”、“围”、“通”的作用,是传统民居院落的组成元素。其空间位置、结构形制、雕刻工艺、装饰风格等方面也形成了规整大气、朴质素雅、饱满浑
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地处中亚,与我国新疆接壤。该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国家。自吉尔吉斯斯坦宣布独立以来,其语言政策在不断发生变化,俄语和吉语的地位此消彼长。进入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