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分析近10年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原发性输卵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诊断符合率、手术分期与预后以及慢性盆腔炎性疾病与其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加强临床医生对原发性输卵管癌的认识,指导临床医生更好地诊治原发性输卵管癌。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6年1月10年间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原发性输卵管癌患者,共27例,其中妇科23例,肿瘤科4例。分析其发病年龄、职业、临床症状、妇科检查结果、辅助检查结果、术前诊断情况、术中所见及分期,电话随访预后及发病前患慢性盆腔炎性疾病情况。总结原发性输卵管癌临床特征,探讨慢性盆腔炎性疾病与原发性输卵管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结果:2006年1月-2011年1月5年间就诊患者4例,占总样本14.81%,2011年2月-2016年1月5年间就诊患者23例,占总样本85.19%。发病年龄分布于28岁-74岁,中位年龄57岁,<50岁7例(25.93%),>50岁20例(74.07%),未绝经4例(14.81%),绝经后23例(85.19%)。本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阴道流液(22.22%),腹痛(22.22%),盆腔包块(25.93%),腹胀(25.93%),阴道流血(22.22%),原发性输卵管癌典型三联征“阴道流液+腹痛+盆腔包块”仅占3.70%。本组患者妇科检查阳性率为85.19%。肿瘤标志物ca-125、he4、tpa均不同程度升高,阳性率高达82.61%,69.57%的患者血清ca-125升高。影像学检查可发现附件区病灶,多表现为囊实性包块,其中b超下1例患者表现为附件区“腊肠状”混合回声包块,被准确诊断为原发性输卵管癌。本组患者术前诊断率仅为3.70%。术中见单侧或者双侧输卵管部增粗、扭曲或膨大形成囊实性包块,病灶处可形成菜花状、乳头状赘生物,成烂肉样或鱼肉样,输卵管伞端可封闭,腔内可充满黄色浆液或血性积液,腹腔内可形成不同程度黄色浆液性腹水或血性腹水。根据手术病理分期随访患者,i期患者9例,均存活,存活时间5个月-4年;ii期患者2例,均存活,存活时间3年4个月-3年7个月;iii期患者6例,存活2例,存活时间7个月-1年10个月,死亡4例,术后存活时间1个月-7年5个月;iv期患者2例,均死亡,术后存活时间6个月-1年。本组患者满足2006年美国cdc慢性盆腔炎性疾病诊断最低标准15例,附加标准8例,特异标准25例。结论:1、近5年原发性输卵管癌发病率似有升高趋势;2、发病率低,症状体征不典型,辅助检查手段有限、解剖位置特殊,病理标本不易获取等是导致原发性输卵管癌高误诊率的主要原因;3、原发性输卵管癌患者就诊时多分期较晚,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对于50岁以上绝经患者,出现“阵发性阴道排液”症状,血清ca-125、he4升高,同时影像学提示附件区“腊肠状”包块时需高度警惕原发性输卵管癌;4、对于原发性输卵管癌首选手术治疗,术后给予以铂类为主的化疗方案化疗,结合放疗、免疫治疗等辅助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5、原发性输卵管癌发病因素尚不十分明确,慢性盆腔炎性疾病可能是其发病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