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南方地区早寒武世黑色岩系分布广泛,是许多大型、超大型金属和非金属矿床的主要赋存层;同时,也是这一地质时期大量地质事件的“活教科书”。因此,对南方黑色岩系的研究成为当前的一大热点,许多学者对湘西和黔北的黑色岩系进行过深入研究,但对黔东地区黑色岩系却缺少全面系统的研究。因此,对黔东地区黑色岩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从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的角度入手,探讨黑色岩系形成的温压条件、物质来源、流体来源及沉积环境。通过对黔东地区黑色岩系进行详细的野外地质考察和剖面测量工作,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确认黑色岩系形成的岩相古地理环境为斜坡-盆地区,向西逐渐演变成近滨-远滨区。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原子吸收光谱分析、ICP-MS和化学分析的手段测定黑色页岩中常量元素、稀土元素及其他微量元素含量。钡、钼、铅、锌、钪、砷等微量元素在黑色岩系中较为富集,黑色岩系中的稀土总含量为100.84-252.00×10石之间,轻稀土与重稀土比值较大,具有海相沉积特征。黑色岩系中钒的含量与所含钒的价态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当黑色岩系中钒含量较高时,高价态钒含量较高;反之,低价态钒含量较高。通过对沉积岩中Eu元素呈负异常,并参照前人测得氧同位素和包裹体测温的结果,推测岩石形成的温度介于30℃至250℃之间;根据沉积岩中元素含量的比值,得出沉积岩是在海底200m左右的浅海缺氧的还原环境下沉积形成的;结合元素组成及比值得出成岩物质包括热水喷流沉积、陆源物质及生物作用,流体来源主要是海底喷流的热水和下渗的海水共同组成的,并在此基础上系统的总结了黑色岩系的沉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