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介绍了国内外体育场馆和青岛奥林匹克帆船运动中心的发展情况,从其赛事、资源、设施、市场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并提出一些发展战略。通过本次对青岛奥帆中心的研究,对其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帆船运动 赛事 体育旅游 发展 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4-0373-01
引言
自2001年成为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城市以来,青岛提出打造"帆船之都"战略,以将青岛建设成为国际帆船运动中心城市为目标。自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到2008年青岛残奥帆赛完美落幕,青岛举全市之力,精心筹办奥帆赛和残奥帆赛,为我国奥帆事业做出来巨大贡献。后奥运时代的国内外运动场馆通常在赛后利用上依然不尽人意,其管理已经成为值得研究的课题,为了避免资金和资源浪费,虽然青岛奥帆中心运营已经成为常态,但不应安于现状,必须积极开拓以达到可持续性发展的目的。
1、国内外体育场馆发展现状
发达国家的大型体育场馆设施管理,目前很多都是由民间资本参与管理,以获得经济效益、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就业机会、带动周边产业提升。西方在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方面不断探索与创新,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从加拿大蒙特利尔市奥运会欠下巨额债务的“蒙特利尔陷阱”,到2000 年悉尼奥运会,2004 年雅典奥运会、2006 年都灵冬奥会等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运行模式在赛事中和赛事之后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完善和改进。美国学者认为大型场馆和配套设施的建设是城市更新和城市再开发的催化剂。经过对主体育场评估能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并带来高就业率。在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仍然还是一个崭新的概念。
目前中国的帆船产业还处于企业自发阶段,缺乏政府的科学规划和支持;产业规划只限于少数沿海城市,帆船运动的行业规范也不够健全,存在帆船俱乐部审批标准不同、缺乏俱乐部等级评估等问题,亟待一些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性文件出台,以支持、规范和保护行业发展。
2、 青岛奥林匹克帆船运动中心基本情况
青岛是2008 年奥运会帆船比赛的主办城市,历来都是国内帆船运动开展的最为出色的城市之一。奥帆中心目前有行政与比赛管理中心、奥运分村(居住区)、运动员中心 、场馆媒体中心、后勤保障与供应中心、奥运纪念墙码头、主防波堤码头、测量大厅码头、陆域停船区等。其赛事管理系统、成绩系统、办公系统等信息系统十分先进。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和13届残奥会帆船比赛在这里举行。
在后奥运时代,为了发挥奥帆城市品牌优势,青岛市将发展帆船运动列入全市"十二五"规划,成立了青岛市奥帆城市发展促进会,市委、市政府共同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帆船运动发展的意见》 。以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核心区为契机,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帆船运动需求,打造"帆船之都"城市品牌、建设国际化帆船运动中心城市为目标,以发展群众性帆船运动为基础、竞技性帆船运动为重点,以举办高水平赛事为载体,以建设高水准帆船运动基础设施为基础,积极完善发展环境,加快帆船产业发展,使青岛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帆船运动教育、科研、竞赛、训练、休闲中心。而奥帆中心也在进行角色转换,使其不仅仅是帆船运动的基地,又是一个集景观、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3、青岛奥林匹克帆船运动中心发展战略
青岛奥林匹克帆船运动中心应着力推动奥帆场馆赛后利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奥帆场馆成功运营与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经验,继续承办类似克利伯环球帆船赛、沃尔沃环球帆船赛等国际性重大职业和业余帆船赛事,开展全民帆船运动普及活动、国际帆船周、国际帆船运动论坛等活动,为实现"帆船之都"的目标奠定基础。同时进一步完善全球首个奥帆城市博物馆,全面表现奥运会帆船比赛的体育与文化价值。利用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引进高端国际赛事,打造国际帆船运动的亚洲地区中心城市。作为青岛唯一奥运建筑遗产。创建和培育自主品牌帆船赛事,夯实青岛中国帆船之都的基础。举办 "市长杯"大连-青岛大帆船拉力赛、首届青岛国际帆船赛、国际OP级帆船训练营暨国际青少年OP级帆船邀请赛等国际赛事与交流 ,在拉力赛的基础上,增加场地赛;设置统一设计组别和公开组别,提高赛事的国际化水准,为打造自主品牌的国际帆船比赛奠定了基础。开展中日韩大帆船交流活动、青岛-海参崴帆船交流,海峡杯帆船交流活动,加强青岛与国际间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夯实青岛中国帆船之都的地位。
同时为国家、省、市帆船运动提供专业训练场所,培育和引进高水平帆船运动人才。继续组建和训练队伍,征战国际高水平帆船赛事,锻炼和培育高水平帆船运动人才,建立和完善训练基地,提供优良的帆船训练设施,不断引进国家级、省级帆船赛事。发动社会购置帆船设备,加快普及帆船运动。
3.1大力完善帆船基础设施。
作为青岛市打造奥帆之都的龙头,利用社会力量兴建帆船基础设施,形成布局合理、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帆船运动基础设施群。
3.2开展群众性帆船运动。
推进全市人民经常参加帆船运动;普及帆船运动知识;完善帆船运动的社会体育组织网络 。
3.3加强国际间帆船运动的交流和合作,引进国际高端帆船赛事,健全帆船赛事体系。
承办有影响力的国际帆船比赛、创办自主品牌高端国际帆船赛事,建立健全包括高端国际帆船赛、群众体育帆船赛事、青少年帆船赛事在内的帆船赛事体系,努力扩大国际、国内影响,不断提高帆船运动水平。国际帆联目前正在在推进将帆船比赛放在近海比赛,使帆船比赛更具有观赏性。 其国际帆联世界杯帆船赛青岛站的比赛与奥运项目完全一致。而美洲杯是世界上最顶级的帆船比赛。奥帆中心在此类国际赛事中应扮演重要角色。
3.4以奥帆中心为基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帆船产业体系。
做大做強奥帆中心的帆船运动经济,延长体育产业链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水上体育产业、休闲旅游产业,帆船制造、销售、展览业,帆船培训、帆船俱乐部和港池泊位的建设、开发销售业以及港池物业管理等产业于一身的产业链。
3.5使体育与旅游相结合,实现奥帆中心帆船运动与高端旅游一体化统筹发展。
对奥帆中心进行符合旅游内涵和文化特质的包装,增强旅游观赏功能。发展帆船和游艇高端旅游,发展帆船运动普及游、游艇业和豪华游轮业旅游等。
3.6用好支持政策,加强规划引导。
做好奥帆城市发展促进中心和帆船运动管理中心工作,用好帆船运动发展专项基金,吸引更多社会力量投资帆船运动。
奥帆中心应不断建立和完善品牌体系、管理体系、服务体系、人才体系、活动体系、赛事体系、会员体系和产品体系,并积极实践这种商业模式,陆续复制到其他水岸区域。形成规模效应后,将会取得相当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结束语
训练场馆是发展体育运动最基本、最必要的保证,也是决定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奥帆中心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吸引国内外企业来投资,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建体育设施。奥帆中心的发展应该更加专业化、国际化、时尚化。在推广航海运动的同时,引领时尚、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创建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体的信息交互、思想交流及商业合作型综合交流平台。以船会友,在贴近大自然的同时,体悟人生,拓展国际视野,探讨蓝色经济模式下发展模式,从而达到高尚生活方式与商业平台的完美融合。通过奥帆中心搭建起一个海洋主题交流合作平台,促进中国帆船游艇业发展,不断挖掘各种潜在的市场机会。
参考文献
[1] 温阳. 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运行风险识别与评估研究[D]. 上海体育学院,2012.
[2] 毕红星,李柏. 后全运辽宁省体育场馆布局管理机制创新研究[J]. 内蒙古体育科技,2015(02):1-3.
[3] 于作军,王艺. 体育场馆的动态发展[J]. 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04):41-42.
[关键词]帆船运动 赛事 体育旅游 发展 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4-0373-01
引言
自2001年成为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城市以来,青岛提出打造"帆船之都"战略,以将青岛建设成为国际帆船运动中心城市为目标。自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到2008年青岛残奥帆赛完美落幕,青岛举全市之力,精心筹办奥帆赛和残奥帆赛,为我国奥帆事业做出来巨大贡献。后奥运时代的国内外运动场馆通常在赛后利用上依然不尽人意,其管理已经成为值得研究的课题,为了避免资金和资源浪费,虽然青岛奥帆中心运营已经成为常态,但不应安于现状,必须积极开拓以达到可持续性发展的目的。
1、国内外体育场馆发展现状
发达国家的大型体育场馆设施管理,目前很多都是由民间资本参与管理,以获得经济效益、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就业机会、带动周边产业提升。西方在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方面不断探索与创新,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从加拿大蒙特利尔市奥运会欠下巨额债务的“蒙特利尔陷阱”,到2000 年悉尼奥运会,2004 年雅典奥运会、2006 年都灵冬奥会等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运行模式在赛事中和赛事之后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完善和改进。美国学者认为大型场馆和配套设施的建设是城市更新和城市再开发的催化剂。经过对主体育场评估能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并带来高就业率。在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仍然还是一个崭新的概念。
目前中国的帆船产业还处于企业自发阶段,缺乏政府的科学规划和支持;产业规划只限于少数沿海城市,帆船运动的行业规范也不够健全,存在帆船俱乐部审批标准不同、缺乏俱乐部等级评估等问题,亟待一些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性文件出台,以支持、规范和保护行业发展。
2、 青岛奥林匹克帆船运动中心基本情况
青岛是2008 年奥运会帆船比赛的主办城市,历来都是国内帆船运动开展的最为出色的城市之一。奥帆中心目前有行政与比赛管理中心、奥运分村(居住区)、运动员中心 、场馆媒体中心、后勤保障与供应中心、奥运纪念墙码头、主防波堤码头、测量大厅码头、陆域停船区等。其赛事管理系统、成绩系统、办公系统等信息系统十分先进。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和13届残奥会帆船比赛在这里举行。
在后奥运时代,为了发挥奥帆城市品牌优势,青岛市将发展帆船运动列入全市"十二五"规划,成立了青岛市奥帆城市发展促进会,市委、市政府共同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帆船运动发展的意见》 。以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核心区为契机,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帆船运动需求,打造"帆船之都"城市品牌、建设国际化帆船运动中心城市为目标,以发展群众性帆船运动为基础、竞技性帆船运动为重点,以举办高水平赛事为载体,以建设高水准帆船运动基础设施为基础,积极完善发展环境,加快帆船产业发展,使青岛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帆船运动教育、科研、竞赛、训练、休闲中心。而奥帆中心也在进行角色转换,使其不仅仅是帆船运动的基地,又是一个集景观、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3、青岛奥林匹克帆船运动中心发展战略
青岛奥林匹克帆船运动中心应着力推动奥帆场馆赛后利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奥帆场馆成功运营与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经验,继续承办类似克利伯环球帆船赛、沃尔沃环球帆船赛等国际性重大职业和业余帆船赛事,开展全民帆船运动普及活动、国际帆船周、国际帆船运动论坛等活动,为实现"帆船之都"的目标奠定基础。同时进一步完善全球首个奥帆城市博物馆,全面表现奥运会帆船比赛的体育与文化价值。利用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引进高端国际赛事,打造国际帆船运动的亚洲地区中心城市。作为青岛唯一奥运建筑遗产。创建和培育自主品牌帆船赛事,夯实青岛中国帆船之都的基础。举办 "市长杯"大连-青岛大帆船拉力赛、首届青岛国际帆船赛、国际OP级帆船训练营暨国际青少年OP级帆船邀请赛等国际赛事与交流 ,在拉力赛的基础上,增加场地赛;设置统一设计组别和公开组别,提高赛事的国际化水准,为打造自主品牌的国际帆船比赛奠定了基础。开展中日韩大帆船交流活动、青岛-海参崴帆船交流,海峡杯帆船交流活动,加强青岛与国际间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夯实青岛中国帆船之都的地位。
同时为国家、省、市帆船运动提供专业训练场所,培育和引进高水平帆船运动人才。继续组建和训练队伍,征战国际高水平帆船赛事,锻炼和培育高水平帆船运动人才,建立和完善训练基地,提供优良的帆船训练设施,不断引进国家级、省级帆船赛事。发动社会购置帆船设备,加快普及帆船运动。
3.1大力完善帆船基础设施。
作为青岛市打造奥帆之都的龙头,利用社会力量兴建帆船基础设施,形成布局合理、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帆船运动基础设施群。
3.2开展群众性帆船运动。
推进全市人民经常参加帆船运动;普及帆船运动知识;完善帆船运动的社会体育组织网络 。
3.3加强国际间帆船运动的交流和合作,引进国际高端帆船赛事,健全帆船赛事体系。
承办有影响力的国际帆船比赛、创办自主品牌高端国际帆船赛事,建立健全包括高端国际帆船赛、群众体育帆船赛事、青少年帆船赛事在内的帆船赛事体系,努力扩大国际、国内影响,不断提高帆船运动水平。国际帆联目前正在在推进将帆船比赛放在近海比赛,使帆船比赛更具有观赏性。 其国际帆联世界杯帆船赛青岛站的比赛与奥运项目完全一致。而美洲杯是世界上最顶级的帆船比赛。奥帆中心在此类国际赛事中应扮演重要角色。
3.4以奥帆中心为基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帆船产业体系。
做大做強奥帆中心的帆船运动经济,延长体育产业链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水上体育产业、休闲旅游产业,帆船制造、销售、展览业,帆船培训、帆船俱乐部和港池泊位的建设、开发销售业以及港池物业管理等产业于一身的产业链。
3.5使体育与旅游相结合,实现奥帆中心帆船运动与高端旅游一体化统筹发展。
对奥帆中心进行符合旅游内涵和文化特质的包装,增强旅游观赏功能。发展帆船和游艇高端旅游,发展帆船运动普及游、游艇业和豪华游轮业旅游等。
3.6用好支持政策,加强规划引导。
做好奥帆城市发展促进中心和帆船运动管理中心工作,用好帆船运动发展专项基金,吸引更多社会力量投资帆船运动。
奥帆中心应不断建立和完善品牌体系、管理体系、服务体系、人才体系、活动体系、赛事体系、会员体系和产品体系,并积极实践这种商业模式,陆续复制到其他水岸区域。形成规模效应后,将会取得相当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结束语
训练场馆是发展体育运动最基本、最必要的保证,也是决定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奥帆中心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吸引国内外企业来投资,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建体育设施。奥帆中心的发展应该更加专业化、国际化、时尚化。在推广航海运动的同时,引领时尚、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创建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体的信息交互、思想交流及商业合作型综合交流平台。以船会友,在贴近大自然的同时,体悟人生,拓展国际视野,探讨蓝色经济模式下发展模式,从而达到高尚生活方式与商业平台的完美融合。通过奥帆中心搭建起一个海洋主题交流合作平台,促进中国帆船游艇业发展,不断挖掘各种潜在的市场机会。
参考文献
[1] 温阳. 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运行风险识别与评估研究[D]. 上海体育学院,2012.
[2] 毕红星,李柏. 后全运辽宁省体育场馆布局管理机制创新研究[J]. 内蒙古体育科技,2015(02):1-3.
[3] 于作军,王艺. 体育场馆的动态发展[J]. 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04):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