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研究中以面向等离子体材料钨基合金为研究对象,主要针对钨基合金辐照微观缺陷与He原子相互作用机制展开系统研究。采用氦离子注入引入大量的微观缺陷和氦原子。结合正电子湮没谱学(PA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热脱附谱仪(TDS)、X射线衍射技术(XRD)、能量色散X射线光能谱(EDS)等先进的实验分析和表征技术,探讨不同辐照温度、辐照剂量的氦离子注入下钨及钨基合金的缺陷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中以面向等离子体材料钨基合金为研究对象,主要针对钨基合金辐照微观缺陷与He原子相互作用机制展开系统研究。采用氦离子注入引入大量的微观缺陷和氦原子。结合正电子湮没谱学(PA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热脱附谱仪(TDS)、X射线衍射技术(XRD)、能量色散X射线光能谱(EDS)等先进的实验分析和表征技术,探讨不同辐照温度、辐照剂量的氦离子注入下钨及钨基合金的缺陷密度、形貌、尺寸,以及缺陷的一些变化生长分析;探究He迁移、聚集、扩散等演变过程;阐释微观缺陷与氦原子相互作用对材料表面纳米丝状结构(fuzz)形成的影响。主要结论总结如下:(1):不同辐照温度下的W和W-5%Re合金均产生大量空位型缺陷。其中500℃辐照下的纯W和W-5%Re合金的ΔS参数均大于其他辐照温度下的ΔS参数值,即500℃辐照温度下样品的肿胀最大;发现Re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钨中空位型缺陷的运动和生长。在TEM下观察到500℃辐照温度下W内产生了大量的氦泡,此外,SEM下发现起泡、晶隙变大等表面辐照损伤。在纯W中发现珊瑚状结构缺陷,W-5%Re合金发现圆形物体和丘陵沟壑状结构缺陷,并随着辐照温度的升高而增多且变大,分析珊瑚状结构和丘陵沟壑状结构之间存在的联系,猜测是由于Re的存在导致了这种差异。(2):相比较1E17 ions/cm~2的辐照剂量,5E17 ions/cm~2和1.7E18ions/cm~2辐照剂量下的纯W和97W-2Ni-Fe重合金的S-E曲线具有一个明显的峰值,这是由于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在样品约20-50 nm深度处产生了大量空位型缺陷所致。此外5E17 ions/cm~2和1.7E18 ions/cm~2辐照剂量下的纯W和97W-2Ni-Fe重合金的S-W曲线均出现明显转折,表明俘获正电子缺陷的主要类型发生了改变,这可能与大量氦空位复合体的形成有关。通过正电子湮没方法发现低剂量(低于5 dpa)的情况下,纯W表现出更好的抗辐照肿胀特性,在高剂量(15 dpa)的情况下,97W-2Ni-Fe合金表现出更好的抗辐照肿胀特性。(3):97W-2Ni-Fe重合金在辐照以及等时退火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空位型缺陷,等时退火过程的RT-600℃,600-800℃以及800-1000℃三个阶段俘获正电子缺陷的主要类型发生了改变,且等时退火过程中空位型缺陷不断往样品表面区域迁移;97W-2Ni-Fe样品的基体相和W相在800℃均发现大量纳米级凸起物,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这些凸起物不断粗化,研究发现这些纳米级凸起物是形成fuzz结构的种子;97W-2Ni-Fe样品的基体相较W相表现出更严重的表面损伤。基体相高密度的Ni、Fe作为He俘获点将加速He泡的成核和生长,促进基体相缺陷的演化和fuzz结构的成长;结合DBS以及TDS等发现97W-2Ni-Fe的fuzz结构的形成和空位型缺陷、氦泡等的运动密切相关。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地放射性束流装置的建成或即将建成,这为人们研究质子滴线附近奇异核的性质和结构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得质子滴线附近奇异核的相关研究成为当今核物理领域的热门话题。质子、双质子放射性作为两种主要的奇异衰变模式,它们在确定滴线核、探究滴线核形变、核半径、以及对应的核结构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液滴模型并考虑壳修正,提出了一个简单且准确的经验公式去计算了 29个基态核的质子放射性衰变能;基于
快中子脉冲堆因其辐射场可以较好模拟高空核爆炸辐射环境,通常被选做实验室核爆模拟辐射源,对核武器电子学系统、辐射生物学等研究有重要意义。快中子脉冲堆能够在超瞬发临界状态下运行,产生可控中子与γ脉冲。快中子脉冲堆爆发脉冲时,依靠“膨胀自熄灭”机制进行反应性控制,脉冲时间通常为微妙量级。脉冲爆发时堆芯裂变率迅速变化,如果堆芯热应力冲击大于材料的屈服极限,会对堆芯造成损坏。因此,为了分析快中子脉冲堆的安全
核辐射探测仪器广泛用于核电站,保障核电安全运行;核电站的核测控系统作为弱电信号处理系统,易受到外界的电磁干扰影响,导致设备的输出信号异常;而且对于新型反应堆,配置了大量电气设备,导致核电运行环境面临的电磁环境更加复杂,对核电设备运行维护产生困扰,严重情况下可能影响电厂效率。本文将探索在核辐射探测设备上集成电磁场测量功能,来对核探测装置所处环境进行电磁监测。NB-IoT是物联网领域的一个新兴技术,其
近年来,由于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具有厂址要求低、应用灵活、核安全风险低等优点,使得其设计建造成为国家核设施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其发展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在核工程设计中,尤其是对于船舰堆、空间堆等这类小型堆而言,屏蔽结构的设计优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反应堆经济性与安全性的关键环节。但由于核装置的复杂性和屏蔽设计目标的多样化,在减少人因等不确定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实现一种针对小型反应堆辐射屏蔽设计
分析全脑全脊髓(Craniospinal irradiation,CSI)放疗固定野调强(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计划和容积旋转调强(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计划的剂量学差异,并对两组计划验证的伽马通过率进行分析。研究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11月接受全脑全脊髓放疗的12个病例,
利用BESⅢ在3.05-3.12 GeV能量区间采集的亮度约为100 pb-1的能量扫描数据,本文测量了该能区下J/ψ→Σ+Σ-的截面并研究了J/ψ→Σ+Σ-过程的强相互作用振幅和电磁相互作用振幅之间的相对相位,得出其相对相位为(96.9±16.2)°或-(96.8±15.8)°。这是首次使用产生截面谱测量J/ψ衰变到超子-反超子对过程的强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振幅之间的相对相位,与基于SU(3)
在反应堆运行过程中,活化计算是屏蔽计算的基础,堆芯内部产生的大量中子对堆内结构部件有很强的活化作用,所产生的活化产物是反应堆运行与检修人员受到职业照射以及反应堆退役辐射源的主要来源。因此,高置信度的活化计算对反应堆检修、换料、退役过程中工作方案的制定和人员的辐照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反应堆核数据是活化计算的基础输入参数,其精度直接影响活化计算结果。而核数据通过实验测量获得,不可避免地存在不确定性,且核
B介子衰变过程是研究CP(Charge-Parity)破缺的理想场所。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B工厂的顺利运行,B介子物理的研究在理论和实验方面均取得了较大发展。尽管理论研究表明ρ-ω混合效应对形如B→ρX过程的CP破缺具有重要影响,然而截至目前实验上并没有找到ρ-ω混合效应对此类衰变过程的CP破缺造成影响的明确证据。鉴于此,本论文主要研究了ρ-ω混合效应对B→ωX型衰变过程CP破缺的影响。首
自然教育和未来教育虽然概念不同、内涵有别,但都是后工业时代由于科技飞速进步而产生的教育理念和形态的变革。自然教育着眼于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反思,研究自然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培养具备自然素质、智爱自然和人类的合格国际公民。未来教育则着眼于将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效率,扩大教育公平,实现教育高质均衡发展。然而,未来教育过度依赖技术的流弊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