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了解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粘质沙雷菌临床分布特征及其对临床常见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情况;2.探究耐碳青霉烯类粘质沙雷菌克隆分型,了解其分子流行病学特征;3.筛查该类细菌携带的碳青霉烯酶和碳青霉烯酶基因;4.为临床抗感染治疗和院内感染防控提供理论指导及科学依据。方法1.收集2014年1月~2017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微生物室分离的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亚胺培南、厄他培南、美罗培南中任一药物耐药)的粘质沙雷菌,并剔除同一患者相同部位重复分离株;2.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使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进行细菌鉴定的复核,以确保入选菌株的准确性;3.使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分析仪及其配套GN鉴定卡采用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推荐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法或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临床常见抗菌药物敏感性检测;4.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肠杆菌科细菌基因重复序列(ERIC)对该耐药菌进行同源性分析;5.采用改良碳青霉烯类灭活试验(m CIM)、Carba NP试验、改良Hodge试验(MHT)对细菌携带的碳青霉烯酶进行筛查;6.PCR检测该耐药菌碳青霉烯酶基因bla KPC,bla GES,bla IMI,bla NMC,bla SMEIRS,bla NDM,bla VIM,bla IMP,bla OXA-48,bla OXA-23-like,bla OXA-24-like,bla OXA-51-like,bla OXA-58-like。结果1.经鉴定和复核,并剔除同一患者相同部位重复分离株后,最终获得碳青霉烯类耐药的粘质沙雷菌67株,主要来源科室为重症监护室(ICU)、干部二科ICU、神经外科,样本类型以痰液标本为主;2.分离的67株耐碳青霉烯粘质沙雷菌,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100%耐药;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氨曲南耐药率分别为94.03%、95.52%、98.51%、97.01%;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均大于60%;对阿米卡星和复方新诺明耐药率分别为5.97%和7.46%;3.ERIC-PCR基因分型显示67株耐碳青霉烯的粘质沙雷菌可分为8个型别(以A~H表示),其中A型50株为最多,B型5株,C型5株,D型3株,E型、F型、G型、H型各1株;4.m CIM试验、Carba NP试验、改良Hodge试验对细菌携带的碳青霉烯酶筛查阳性率分别为92.54%,89.55%,91.04%;5.67株碳青霉烯耐药粘质沙雷菌中,41株检出碳青霉烯酶基因,检出率为61.19%,其中检出含bla KPC基因32株,含bla OXA-23组基因7株,含bla OXA-51组基因7株,含bla GES基因3株,含bla OXA-58组基因1株,其中有8株细菌同时含有多种耐药基因。经过BLAST工具比对确认:bla KPC确认为bla KPC-2,bla OXA-23-like确认为bla OXA-73,bla OXA-51-like确认为bla OXA-106,bla OXA-58-like确认为bla OXA-58.耐药基因bla IMI、bla NMC、bla SME-IRS、bla NDM、bla VIM、bla IMP、bla OXA-48、bla OXA-24-like未检出。结论1.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粘质沙雷菌来源科室以ICU、干部二科ICU、神经外科为主,科室分布集中趋势明显,应加强相关科室的感染防控;2.样本来源以痰液标本为主,提示耐碳青霉烯类粘质沙雷菌所导致的感染可能以患者呼吸系统受累为主;3.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粘质沙雷菌呈多重耐药特征,对临床常见抗菌药物高度耐药,仅对阿米卡星和复方新诺明保持高度敏感。提示在此类细菌感染严重,可选抗生素有限的情况下,阿米卡星或复方新诺明或许可以作为首选药物进行治疗;4.本院耐碳青霉烯类粘质沙雷菌可分为8个型别(以A~H表示),其中A型(50株)为主要流行株,克隆集中趋势明显,提示本院可能存在A型克隆株的流行。必须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加强手卫生消毒,减少患者不必要的床位更换和科室间转诊;5.改良Hodge试验、Carba NP试验、m CIM试验对耐碳青霉烯类粘质沙雷菌携带的碳青霉烯酶检出率接近,分别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各级医院可根据实验室条件灵活选择使用;6.本院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粘质沙雷菌携带的碳青霉烯酶基因以bla KPC-2和bla OXA类为主,且同一株细菌可同时携带多种耐药基因,提示本院细菌耐药形势严峻,务必加强防控,以阻断耐药基因在不同细菌种属间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