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声源定位技术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一个热点,它涉及到声学、信号检测、数字信号处理等诸多技术领域,在军事、工业和民用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声源定位技术一般借助于具有一定拓扑结构的传声器阵列来实现,声源定位的线索为接收信号间的到达时间差或幅值差。为了获得足够的声场信息,取得较高的定位精度,通常需要传声器阵列在保证一定阵元数目的同时具有比较大的阵元间距,这往往导致定位装置的整体尺寸比较庞大。而在一些特殊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声源定位技术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一个热点,它涉及到声学、信号检测、数字信号处理等诸多技术领域,在军事、工业和民用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声源定位技术一般借助于具有一定拓扑结构的传声器阵列来实现,声源定位的线索为接收信号间的到达时间差或幅值差。为了获得足够的声场信息,取得较高的定位精度,通常需要传声器阵列在保证一定阵元数目的同时具有比较大的阵元间距,这往往导致定位装置的整体尺寸比较庞大。而在一些特殊的应用领域,如微型运载工具,便携式电子设备等,由于受到空间尺寸的限制,通常要求定位装置在保证高精度的同时兼具微型化的特征。面对这些领域的特殊需求,必须寻找新的技术来满足。一种原产于北美的小型寄生蝇——奥米亚棕蝇,为我们提供了可能。该寄生蝇的听觉器官很小,耳间距仅为0.5mm左右,却能凭借寄主发出的叫声准确地将其定位,定位精度达到2°以内。研究表明,这种超强的定位能力得益于其耳间一种特殊的耦合机制。该耦合机制能够有效放大两耳接收信号间的时间差和幅值差,其效果等于将耳间距扩大了数十倍。这种耦合机制将有可能为上述应用提供良好的解决方案。本文的研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对奥米亚棕蝇耦合耳朵的力学模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时延放大特性,并对该耦合模型进行了扩展,建立了一个高维耦合模型,实现了多个输入信号间的时延放大。通过对高维耦合模型的输出响应进行求解,并对其振动特性进行分析,揭示了模型参数与时延放大倍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供了时延放大的限制条件及模型参数的设计原则。此外,分析了声源频率对耦合模型时延放大特性的影响,说明了其仅适用于单频声源的局限性。(2)以耦合模型的理论研究为基础,推导了一个耦合模块。该耦合模块能够在宽频范围内保持稳定的时延放大倍数,通过调节增益单元即可对放大倍数进行灵活地改变。研究表明耦合模块可以应用于单频、多频及宽频信号间的时延放大,相比于耦合模型,其适用范围得到拓宽。基于该耦合模块,提出了一个分步实现的时延放大系统。该系统的具体实现过程为:首先,利用滤波器对输入信号进行预处理;然后,采用多个由时延估计模块、延时器及耦合模块组成的时延放大单元分步完成时延放大;最后,由延时器还原出一组具有理想时延的输出信号。该系统通过将一个不满足耦合模块放大条件的高倍数放大转化为若干次满足条件的低倍数放大,有效扩大了时延放大倍数的选择范围。通过仿真对该系统的时延放大特性进行了验证,并在不同信噪比下对系统的时延估计能力进行了考察,分析了噪声对时延放大系统的影响。(3)分别针对平面声源及空间声源,进行了传声器阵列的设计,对影响定位精度的阵列布置形式及阵元间距等进行了讨论。以此为基础,对单声源定位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有无时延放大系统的情况进行对比,说明了引入该系统对提高声源定位精度的重要意义。此外,为了将该系统应用于多声源定位,在传统互相关图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时延放大系统联合互相关图时延估计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得益于时延放大系统的作用,该方法的定位精度较传统互相关图方法得到显著提高。(4)搭建了声定位实验平台,并进行了声定位实验。对耦合模型的时延放大规律,时延放大系统的放大特性,以及时延放大系统对时延估计精度和声源定位精度的影响进行了验证,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所有实验结果均验证了本文理论及仿真分析的正确性。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陆上及近海的资源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人类的需求,深海油气矿产资源开发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各种适应深海恶劣环境的浮式结构物不断涌现,而如何确保海上结构物及人员的安全成为了海洋工程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以畸形波为代表的强非线性波浪可能给海上结构物带来极大的波浪载荷,是海上结构物安全的巨大威胁。本文围绕如何保障海洋结构物在恶劣海况中的安全这一命题,以畸形波、固定结构物、浮式平台系统为主要
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是解决能源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生物质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生物质气化技术因其转化成本低、原料适应性强、气化产品的利用具有多样性等特点被认为是短期内具有商业化利用前景的技术之一,因而受到了广发的关注。目前,生物质气化中焦油含量高是制约其商业化利用的瓶颈,如何开发低焦油、高气化效率的生物质气化技术成为研究热点。针对根据国内外气化炉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本
研究目的研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胆瘘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特别是腹腔干显著狭窄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胆瘘的影响。研究对象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5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术后胆瘘和其他外科并发症的发生率。通过患者的术前上腹部CTA或上腹部增强CT研究并估算其腹腔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狭窄的情况,显著狭窄定义为粥样斑块所致
目的:将扩散图像预处理(BO场强图矫正法和非线性配准矫正法)、扩散模型对比分析、临床应用三者结合。基于同一组非线性配准法矫正后健康成年人峰度图像,研究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和扩散基谱成像(Diffusion Basis Spectrum Imaging,DBSI)模型参数的相互关系和
研究目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儿童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CP)被诊断出来。儿童患者无论从病因构成、临床表现均可能和成人有所不同。尤其是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是儿童当中独特的表现。目前国内缺乏这方面的研究数据。国外的研究发现儿童慢性胰腺炎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基因突变所引起,基于种族、地域的差异,有必要对我国慢性胰腺炎患儿相应的临床特征、遗传基因进行研究。此外,而作为主要治疗手段
目的:光感受器细胞死亡是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RD)患者视功能损伤的主要原因。课题组前期研究提示光感受器细胞微环境损伤可能是导致其死亡的启动阶段。干预细胞膜表面的肾上腺素能受体(adrenergic receptor,AR)在新近研究中被发现具有神经细胞保护作用,提示AR可能是导致RD后微环境损伤与光感受器细胞死亡的上游调控机制。本研究首先探讨RD患者光感受器细胞微环境
凯瑟琳·贝尔西(1940-)是当代英国的一位文学和文化批评家。她的第一部专著《批评的实践》出版于1980年,在英国和西欧产生较大影响。此后她又出版九部专著和一本研究莎士比亚的论文集,逐步形成善用当代法国思想进行文学批评的特点。本论文以贝尔西的文学批评著作为研究对象,在梳理其文学批评发展轨迹的基础上,探讨其批评模式转向的问题,或者说“批评转向”的问题。本研究把论述建立在对当代西方文论发展史和贝尔西的
本实验室前期的蛋白组学结果提示血管组织内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kinases,GRKs)表达水平受到力学刺激调控。GRKs是一类Ser/Thr蛋白激酶,其最初被发现的作用是磷酸化活化的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s,GPCRs),使它们脱敏。近年来,GRKs表达水平和活性变化在与力学因素密切相关的高血压、动
行人重识别,是对摄像头网络(通常情况下,网络中的摄像头无视域重叠)中的行人进行身份(ID)关联(即将不同摄像头下的同一行人识别成相同ID)。它在智能安防、居家养老、智能交通管理和安全生产监管等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前景。由于摄像头视角、光照、行人姿态、随身携带的物品、以及相互遮挡等复杂场景条件变化,导致同一行人在不同摄像头下的图片,在视觉上呈现出明显差异。其中,光照条件变化主要导致行人图片在颜色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