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把推进立德树人作为基点的关键时期,我们毫无疑问地将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初中阶段是学生道德发展的关键时期,亦是道德冲突频发、学生犯罪率大大增多的时期,因此立德树人的实现在初中阶段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初中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身体和心理都发生巨大的变化,他们能够独立做出道德判断和选择。加之学校的德育活动受到生活化德育的影响,教师重视各式道德活动的开展,却忽视自身语言的道德力量。教师的语言在德育中不断遭遇边缘化,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作用逐渐递减。教师的语言在德育中甚至被贴上了“言传的道德就是说教”这样的标签。扫描教育现场,教师语言整体的存在状态堪忧,教师语言异化的实然状态也为初中生的道德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第一,知性化的教师语言带来灌输式、知识化的德育。当教师的语言仅仅被视作传递知识的工具时,它便不重视学生自身的理解,使学生沦为空有道德知识,却无道德行为的机器;第二,教师话语霸权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过度的语言权利压抑了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愈演愈烈的语言暴力充斥着教育现场。教师的语言内容粗俗、带有鄙视、嘲讽意味等等,这样的非道德语言使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体验遭到破坏,直接伤害了学生的心灵,阻碍了学生道德自我的构建。因此,教师语言的育德力量亟待提升。在哲学的语言转向中,语言被赋予重要的使命与地位。它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人的本质归属于语言。教育离不开语言,它时刻处于语言的包围之中。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不能忽视教师语言的地位与作用。本研究基于对语言本体论意义上的理解,研究从此视角出发,首先审视教师语言在初中生道德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其次对教师语言异化的实然状态进行透视反思,然后从理论层面探索促进初中生道德发展的教师语言的本真形态,最终在实践层面为实现教师语言促进初中生道德发展提供可能的现实策略。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包括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综述、研究目的与内容以及研究设计和方法。第一部分,核心阐述了对教师语言的相关理论探讨。首先表明语言从工具论到存在论的变迁,基于此基础之上对教师语言的本质进行解读,肯定了教师语言本体性的价值。紧接着从教师语言的本体性出发,站在语言是人的生命本性的高度上来探讨通往道德教育中的教师语言特性以及教师语言的德育价值。证明道德教育是一种语言存在,道德教育与教师语言的联系密切,教师语言应促进初中生的道德发展。第二部分,说明教师语言与初中生道德发展的现实表征。首先论证了教师语言对初中生道德发展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教师语言对初中生道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后对教育现状中教师语言异化的实然状态进行揭示,看到其为初中生道德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第三部分,从理论层面探索促进初中生道德发展的教师语言。首先对教师语言异化的实然状态进行透视反思。即学校制度遮蔽了教师语言的本体意味;教师权威泛滥压抑了教师语言的民主意味;惩罚的摧残消减了教师语言的向善意味。对此,本研究提出回归德性的教师语言,即德性的教师语言应以教师的德性为依托、以尊重和对话为前提、以真实和善良为内容、以民主和平等为追求、在实践的过程中要着力于表现宽容的语言艺术,使教师语言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第四部分,为了保证教师语言真正地为初中生道德发展服务,本研究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维度为其提供了可能的现实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