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教育生态学视角看,乡村小学教师教研能力的成长需要一个完善的、健全的生态系统予以支持,尽管已有研究不断强调教师教研能力的重要性,支持乡村小学教师教研能力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教育文化生态的状况却是堪忧的,本研究尝试从教育生态学的视域考察我国乡村小学教研生态系统的现状,剖析影响乡村小学教师教研能力提升的生态系统因素,探讨乡村小学教师教研能力提升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试图重构乡村小学教研生态系统。在此过程中,本研究不断追问以下问题:一是乡村小学教师教研能力发展的生态近况如何?二是乡村小学教研生态系统面临着哪些失衡问题?三是阻滞乡村小学教师教研能力提升的生态因素有哪些?四是乡村小学教师教研能力的发展阶段与路径是否相分离?五是针对乡村小学教师教研能力提升瓶颈,能够提出哪些教育生态路径?特别是如何重构乡村小学教研生态系统?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文献发现,一是鲜有研究者尝试将“教育生态学”与“教师教研能力”进行联结,并从构建“教研生态系统”的视角来思考“教师教研能力”的培养、发展与提升。二是鲜有研究者尝试从“教研生态系统”的外部关系和内部结构出发,探讨“乡村小学教师教研能力提升生态系统构建”的耦合协调性。三是鲜有研究者基于“教育生态学”视域对阻滞西南地区“乡村小学教师教研能力”提升的因素进行生态剖析与探讨。四是鲜有研究者提出真正适合“乡村小学教师教研能力”发展与提升的“生态化培养模式”,如生态“梯度”与生态“理路”等。综上所述,基于教育生态学视域,探寻乡村小学教师教研能力及教研生态的发展现状,找寻乡村小学教师教研能力提升生态系统构建的现实可能,形成并完善乡村学校教研生态机制与文化,提出乡村小学教师教研能力提升的教育生态路径等,有着重大的研究意义。论文内容主要由以下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介绍了研究缘起、研究问题、研究意义与文献综述,并在此基础上界定了“乡村小学教师教研能力”“教育生态学视域”“教研生态系统”三大核心概念,并阐释其基本特征。第二部分是现状调查,结合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对重庆市Z县乡村小学校长、教科研主任、教师等进行调研,了解乡村小学教师教研能力及教研生态的发展近况,对相关数据进行一般分析,对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生态透视。第三部分是理论探讨,基于教育生态学、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教研等理论,对乡村小学教师教研能力提升生态系统的耦合协调性进行思考和分析,明晰并探讨构建乡村小学教师教研能力提升生态系统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第四部分是影响因素剖析,一是基于教学实践生态系统、学校生态系统、教育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剖析影响乡村小学教师教研能力提升的“塑造性”教研生态系统外部因素;二是基于教研生态主体、教研生态机制、教研生态文化,剖析影响乡村小学教师教研能力提升的“决定性”教研生态系统内部因素;三是阐述并说明教研生态系统内外因素相互影响的联系机制。第五部分是提升路径研究,一是践行“生命教研”理念,要求教研主体尤其是乡村小学教师明晰教研能力提升的维度与内涵。二是抓住教研契机,要求乡村小学教师“以生为本”,在教学实践生态系统中将“因学而教”落到实处。三是重构教研生态系统,联动教研管理、激励、发展、培训、评价等机制“整体化”运行,尝试解决乡村小学教师教研能力发展需求与教研生态系统支持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四是搭建教研能力提升的生态化培养模式,探索“2+5+5”生态梯度和“4+5+5”生态理路,尝试解决将乡村小学教师教研能力发展阶段与路径相分离的积弊。五是从制度、资源、能量、时间四方面,提供乡村小学教师教研能力提升的生态保障,使乡村小学教师在对待教研时,越来越愿意从身心“逃离”到心理“回流”再到情感“奔赴热恋”。第六部分是结束语,重点回溯研究缘起、研究工作思路和研究分析框架运用,明晰研究观点、研究结论并提出研究亮点,反思研究困难、研究不足并展望后续研究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