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逐渐深化。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存在大量岗位空缺急需人才填补,另一方面,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因找不到工作而处于失业的状态。从根本上来说,大学生就业问题源于这种结构性的矛盾,这种矛盾既体现在大学毕业生供求数量上,同时也体现在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岗位适应方面,前者是量的问题,后者则是质的问题。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都出现了高等教育过度化发展的态势。这种过度化的发展不仅使得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供给过度增加,更严重的是导致越来越多的高学历劳动者从事低学历者就可以完成的工作,甚至造成了高学历者就业困难的局面。这也正是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随着过度教育理论的发展,对于教育与工作不匹配问题的研究日益深入。专业与职业的匹配问题是“教育不匹配”问题的另一个重要表现。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看,劳动力人力资本的类型可以分为通用型人力资本与专用性人力资本。大学专业的选择则是体现了教育的职能从通用人力资本培训第一次进入到了专用性人力资本培训,对初始专业选择的投资构成了基本的职业专业性人力资本,限定了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和流动适应性。同时,人力资本的类型也会极大地影响大学毕业生转换职业的可能性,通用型人力资本的获得增加了劳动力职业转换的可能,而职业专用型人力资本的获得则降低了这种可能性。 本文将结合人力资本理论和职业与专业匹配问题,以高等教育的提供者——高校作为讨论主体,从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制度的视角展开讨论,同时,使用中央财经大学“专业与职业匹配情况调查问卷”收集的一手数据,对大学生专业与职业匹配的程度及其工资效应进行验证说明,进而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大学生就业的角度,针对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调整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本文验证了专业与职业匹配程度受专业本身的影响,提供更多职业专用性技能的专业毕业生相对于提供更多一般性技能的专业毕业生更有可能找到与专业相匹配的工作这样一个论点。同时,数据显示,专业与职业匹配率越高的毕业生,越有可能获得较高的收入。基于此,提出高等教育应有侧重地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对专业与职业匹配程度高的专业,强调其专业教育,反之则加强一般性知识的教导,增强其工作的适应性,加大其工作转换的可能性。高校的专业设置同时应适当考虑区域性因素,发展特色专业,协同政府相关机构从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及高校层面对大学专业进行监测和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