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偏好是大脑皮层结构和功能不对称最基本的行为表现,是大脑半球特化的一个行为标志。对非人灵长类手偏好行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类大脑半球特化的起源。2010至2011年间,通过焦点动物取样法和行为取样法对76只秦岭川金丝猴的4项自发任务(单手取食、双手取食、单手理毛、双手理毛)和1项实验任务(管子实验)进行了研究,揭示影响川金丝猴手偏好表达的影响因素(年龄和性别)。研究结果显示:1)单手取食、双手取食、双手理毛和管子实验中发现了群体水平的左手偏好;2)性别对川金丝猴手偏好表达的影响不显著;3)年龄在单手取食和双手理毛中显著影响了手偏好的方向,而在单手取食和管子实验中又显著地影响了手偏好强度的表达。管子实验和双手取食行为首次引入到川金丝猴手偏好的研究中,突破了之前同一物种手偏好研究任务的局限,在更多的行为任务中验证了“任务复杂度”理论(the "tast-complexity" model)即一般强烈的手偏好和群体水平用手偏向更可能出现在复杂的任务中。遇到新的刺激物时,动物表现出喜新性(neophilic)行为和/或者恐新性(neophobia)行为,恐新性行为通常表现为回避或者谨慎的对待这种刺激物,而喜新性行为则是对刺激物表现出积极的探索或接受。在川金丝猴研究中至今还没有相关的发现。本研究中将一种新事物与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常常取食的食物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实验,试图研究在新事物呈现时,川金丝猴对熟悉食物的行为反应以及年龄性别对该反应的潜在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在面对新的刺激物时,恐新性行为和喜新性行为同时出现在川金丝猴群中;2)年龄显著地影响了个体对新事物的反应,即未成年个体表现出最频繁的探索行为,而婴儿猴则是探索行为最少的年龄组;3)性别对川金丝猴的探索行为没有显著影响,但面对新刺激物时,雌性个体比雄性个体具有更多的探索行为。此次研究支持“准备食用”假说(the "readiness to eat" hypothesis)即新事物的呈现,增加了个体对熟悉事物探索和取食的潜伏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