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金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译作丰富的翻译家。他的译作文字优美,语言洗练生动,既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也较好地保留了原作的风格和气度。通过对巴金小说翻译作品的研究,总结老一辈翻译家的翻译理论和翻译艺术,探寻如何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作的风格和韵味,使本国的读者通过译作也能感受到源作品国家读者同等的美的享受是本文的宗旨所在。 我国专家学者在中国传统翻译美学理论基础上,借鉴西方翻译美学中优秀的论证和分析研究方法,将翻译中的“模糊美”信息化、具体化,变成可衡量的研究客体。同时对于翻译主体的文化解读能力在翻译中的作用也有了更深一步的研究。 本文尝试从巴金小说翻译作品的文本入手,以译作《父与子》、《木木》、《普宁与巴布林》等作品为例,采用翻译美学理论解构并分析巴金的翻译语言艺术特色。引言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巴金相关研究综述以及研究方法。正文共三章,第一章为巴金的翻译实践活动及翻译思想,简要介绍了巴金翻译作品与翻译经历,挖掘巴金翻译行为的内在动力和翻译实践中形成的“忠于原文”与“再创造”的翻译观。第二章分析和总结屠格涅夫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并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发现巴金译作中对源作品语言意象、意境、情感与风格的再现,并进一步探讨巴金译作中的声韵之美、声象之美以及词语的超常搭配等特色。通过中俄版本、各种中译本的比较,辨析巴金翻译文学的语言艺术魅力。第三章主要分析巴金的文学创作对其翻译活动的影响。巴金家庭教育背景和独特经历使得他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与源作品作者屠格涅夫类似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让他在阅读过程中易于产生美感,能够感受到源作品中的语言美与情感美。巴金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的变化以及贯穿始终的人道主义精神令他无论在选择翻译作品还是翻译作品过程中都注入了无与伦比的热情。这种强烈的审美情感结合他自身朴素简洁洗练的语言,再现了屠格涅夫小说中的意象、意境、情感和风格。使读者能够获得类似阅读原文的享受和感动,产生丰富的想象,入情入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