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游作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不仅诗艺超群,在史学研究和散文创作两方面亦卓有成就。其杂史著作《南唐书》、日记体游记《入蜀记》和史料笔记《老学庵笔记》等都兼具史学和文学价值,在撰写理念与行文方式上也始终体现着文史融通的鲜明特色。就本质而言,陆游的撰史风格与散文创作互为表里,两者之间的关联与互动,呈现着自然而然的内在逻辑。只可惜,学界对此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研究。本文取《南唐书》、《入蜀记》和《老学庵笔记》,与《渭南文集》比照对读,以期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有所裨益。 本文以《南唐书》为讨论对象,探讨其“以史为鉴”、“褒贬善恶”的撰述理念,继而分析与其“史法”追求相关联的诸多文学要素,如忠奸分明的人物评述模式,“于叙事中寓议论”的人物描写等,并充分揭示其撰写风格与其他散文作品的近似或一致性。次章取《入蜀记》详加品读,讨论该书所蕴含的史学价值和文学成就,重点考察其文史融通的游记撰写模式。第三章则着眼于《老学庵笔记》,在与《渭南文集》的对读与比照中,探寻和挖掘放翁历史叙事文字中所展示的“散文”艺术风采。虽说《南唐书》、《入蜀记》和《老学庵笔记》分属不同的著述门类,其写作方式也呈现出因“体”而异的显著差异,但三者之间文史互通、表里相关的撰述风格,却有着某种不可忽视的内在一致性。从根本上说,此种特点的形成,无疑得益于陆游身兼史学家和文学家的双重修为;如有关皮日休是否陷贼而死的史实依据,《老学庵笔记》卷一〇既有考察,《渭南文集》卷三〇《跋<松陵倡和集>》又作称述,所谓史学研究与散文创作的关联与互动,视此而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