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与救赎——解读穆旦诗歌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ma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文本细读和对资料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从苦难与救赎两个方面解读穆旦诗歌。 对于一个诗人而言,最高的艺术境界就在于能用自己的心歌唱出整个民族的声音——本质的、恒久的声音,而又能让受众听出个人的音色并能得到艺术的享受、心灵的震撼,仿佛诗人的个体与整个民族在情感和体验上实现了相互交融,浑圆天成。在这样的理解前提下,本文着重探讨穆旦及其诗歌中的苦难。首先从源流的角度阐述穆旦诗中苦难的时代背景、主题传统以及在穆旦诗中的衍变:时代背景是现实基础,主题传统是艺术渊源,苦难衍变是个体体验的发展与流变。前两者是源,后者是流;再从存在的角度阐述穆旦诗中苦难的表现形态,这是苦难的核心,也是理解穆旦、解读穆旦的关键,我将从具象的苦难、矛盾与反抗、异化与反思以及在时间隧道中咀嚼死亡这四个方面逐层阐述。 穆旦之成为穆旦,就在于并没有在苦难中沉沦,而是积极探索着救赎之方。正如鲁迅背负着沉重的个体灵魂压力和民族精神包袱毅然前行一样,穆旦吞噬着现实与心灵的苦难并在苦难中历练、探求。穆旦的救赎建立在“人”的基础上,主要从“宗教”、文化、艺术三方面着力。穆旦的诗中有很多的宗教词汇和宗教隐喻,但他却不是宗教徒,他的“宗教”救赎仅仅是一种宗教情怀,或者说是类似于宗教的一种观念。基督受难、在苦难中新生以及博大无形的人性关怀让穆旦感动并且渴求着与之合一。在中、西、古、今文化的纵横交错中,穆旦处在一个十字路口,有形无形的话语拘束让他不知所措,他试图突围,从以鲁迅等为代表的启蒙先贤中获得精神的力量和抗争的勇气,在向西方现代派的学习、借鉴中构建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诗歌)的现代气质。当然,对于诗人穆旦来说,这一切的希冀,只能依靠诗歌来实现,这是他唯一的、最终也是最无奈的方式。在穆旦看来,建立真正现代的中国诗歌,是在更高层面上实现了精神的救赎。
其他文献
数字技术所造就的网络社会,于人类文明史而言,是全新的。它的技术本体延展规定网络文化分散、动荡、反专注、反意义、虚无并相对的特式。可就是在以追求新异、变化、流动、无意
本文对文革后期《朝霞》短篇小说进行了研究。文章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对当时主流意识形进行了话语分析,在乌托邦心态、意识形态的层面上阐明了《朝霞》短篇小说的独特性和造成它
随着文学人类学批评的兴起,原始主义文化和原始主义文学思潮已成为世界性的文学现象。原始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是以原始批判现代文明,表达为返朴归真、崇古慕俗的情感倾向。在中
小说作为一门叙述的艺术,讲究的是叙述的技巧与方式,这直接关系到作品的审美意蕴与价值体现。同样的素材、同样的主题,采用不同的叙述方式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从叙述
在当代中国文坛,迟子建是一位来自东北黑土地的特立独行者。创作20余年而不归属于任何流派和文学群体,以独具一格的精神追求和艺术思想独步文坛。贯穿于她的所有创作中的是作家
两次世界大战、东西方之间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冷战以及后冷战时代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使流亡和移民成为全球范围具有普遍性的文化现象,而流散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两种异质文化之间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