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以食为天,蔬菜占半边。蔬菜在人们的饮食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近30年来,我国蔬菜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蔬菜总面积由1978年的3371千公顷增长到2013年的20899千公顷,增长了 5倍。蔬菜产业在“保供、增收、创汇”等方面创造了巨大的效益。中国蔬菜产业在创造巨大效益、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牵涉面最广、关注度最高的是蔬菜的价格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蔬菜价格暴涨暴跌现象频发;二是蔬菜生产者难以分享价格上涨收益;三是蔬菜产销价差扩大。蔬菜价格问题关系着民生和三农,也是政府政策关注的重点,因而,研究蔬菜价格形成和传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一、本文总结了中国蔬菜价格特征,厘清了中国蔬菜价格面临的问题及原因我国蔬菜价格的季节性波动特征明显,蔬菜价格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且蔬菜生产价、批发价和零售价波动较为同步。我国蔬菜价格存在暴涨暴跌、蔬菜生产者获利较少以及蔬菜产销价差拉大等三个问题。异常气候、近郊菜地减少和信息不对称是蔬菜价格暴涨暴跌的主要原因。蔬菜生产成本上升、蔬菜生产者缺少定价权和蔬菜产能过剩三个因素导致蔬菜生产者难以分享价格上涨收益。蔬菜产销分离、传统模式下中间流通环节过多等原因导致蔬菜流通成本上升,使得蔬菜产销价差拉大。二、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1.提出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在该理论分析框架中,本文界定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概念、厘清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内涵、阐述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组成部分及其运行机理。本文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界定为:蔬菜价格形成机制是指蔬菜交易过程中确定蔬菜价格的各种关系的总和。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内涵为:短期内,蔬菜价格取决于蔬菜供求关系,长期内,蔬菜价格取决于行业平均成本,而且,短期均衡价格围绕行业长期平均成本波动。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包括动力系统、传导系统、工作系统和调控系统四部分,其运行机理为:在蔬菜供求关系的作用下,蔬菜市场充分竞争而形成蔬菜价格,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共同调节,以保障蔬菜价格的合理性。2.构建了蔬菜价格形成的一般均衡系统。该系统中有蔬菜产量、中间投入量、蔬菜生产者价格、中间投入品价格、蔬菜消费量、蔬菜消费者价格6个内生变量,并纳入蔬菜生产中的劳动力价格和资本价格、中间投入品的劳动力价格和资本价格、消费市场上替代品价格、居民消费支出等外生变量。该系统刻画了蔬菜生产者价格和蔬菜消费者价格的形成机制,并刻画出外生冲击对蔬菜生产者价格和蔬菜消费者价格的作用机制。3.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和总结了蔬菜流通的三种模式,并分析了三种流通模式的价格形成机制。寿光本地菜外销的流通模式归纳为三种:一是大型批发市场流通模式;二是地头市场流通模式;三是“农超对接”模式。三种流通模式及其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具有共性和个性。金乡大蒜价格形成有5月中旬新蒜上市、7月初新蒜入库、8月底封库三个时间节点,三个时间节点将大蒜价格形成分为三个阶段。三、本文对我国蔬菜价格的传递机制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1.厘清了蔬菜价格传递机制的概念及模式。蔬菜价格传递是指某类蔬菜价格变化引起其他类蔬菜价格变化,其变动关系及变动过程称为蔬菜价格传递机制。按研究对象分类,将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分为蔬菜品种间价格传递机制、蔬菜产业链各环节间价格传递机制和蔬菜价格空间传递机制三类。2.从品种视角分析了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发现蔬菜各品种间存在价格传递关系。①蔬菜市场是一个内生系统。格兰杰因果检验验证大白菜、黄瓜、菜椒和西红柿四类蔬菜所构成的蔬菜市场是一个内生系统。②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法表明系统内各蔬菜存在替代关系。除西红柿外,来自蔬菜价格的冲击对其他三类蔬菜价格的冲击绝大多数为正向影响,而且,其他三类蔬菜价格受到冲击后依靠自身消化外生冲击的贡献度均较大。来自菜椒价格的冲击对蔬菜市场内其他各类蔬菜价格的影响最大。西红柿对大白菜、菜椒和黄瓜等其他蔬菜的替代作用相对较弱。③VAR-BEKK-GARCH(1,1)模型表明各品种蔬菜价格间存在溢出效应。具体地,菜椒和黄瓜价格对大白菜和西红柿价格存在单向均值溢出效应,而大白菜和西红柿价格之间存在双向均值溢出效应;蔬菜价格间存在显著的双向波动溢出效应。3.从产业链视角分析了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发现蔬菜产业链各环节间价格传递存在非对称性。①无论蔬菜生产者价格还是零售价格,对正向冲击的调整速度大于负向冲击。②无论正向冲击还是负向冲击,蔬菜零售价格的调整幅度大于生产者价格。价格传递非对称性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市场力量、调整成本和菜单成本、政府干预、信息不对称等。4.从空间视角分析了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发现我国蔬菜价格存在空间传递效应。①蔬菜价格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大白菜、茄子、西红柿和尖椒四种蔬菜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集中连片区域。总体来说,东部地区的蔬菜价格低于中西部地区。除西红柿价格外,大白菜、茄子、尖椒价格均有明显的“西高东低”特征。②我国蔬菜价格存在空间相关性。大白菜、黄瓜、西红柿和尖椒价格的Moran值分别为0.31、0.40、-0.11和0.27,这说明我国各地的蔬菜价格不是独立的,大白菜、黄瓜、尖椒价格存在空间正相关,而我国各地西红柿价格存在空间负相关。③我国蔬菜价格存在空间异质性。空间异质性突出表现在蔬菜价格存在高-高集聚、高-低集聚、低-高集聚和低-低集聚四种集聚类型。④空间杜宾模型表明我国蔬菜价格在各省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而且,增加本地区蔬菜产量能够降低邻近地区蔬菜价格。⑤通过对“南菜北运”背景下国内蔬菜市场整合度的研究发现:“南菜北运”背景下北京与广西蔬菜市场整合度越来越高;南北蔬菜市场间的整合度低于北方蔬菜市场和南方蔬菜市场内部,而且北方蔬菜市场整合度高于南方。论文可能的创新点有:①提出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在该理论分析框架中,界定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概念、厘清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内涵、阐述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组成部分及其运行机理。②构建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的一般均衡模型。该模型刻画了蔬菜生产者价格和蔬菜消费者价格的内在形成机理,并刻画出外生冲击对蔬菜生产者价格和蔬菜消费者价格的作用机制。③从品种、产业链和空间三种视角研究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研究视角较为新颖。以往研究侧重于从产业链视角研究价格传递机制,对从品种和空间视角研究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缺少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