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意识形态与商业策略的双重构建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gzg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电影里的中国形象由来已久,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形象在美国电影里的呈现和传播在历史的语境中不断的变化,而这和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潮流息息相关。21世纪以来,中国形象在美国电影中的价值倾向发生了重要变化,这种变化是什么样的,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了这种变化的发生,本文以“21世纪以来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为研究对象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美国电影里的中国形象从历史的叙述和探索已经初具轮廓。本文则将时间限定于21世纪,新世纪以来的影片较更早前的影片相比,更能反映时下的发展状态和社会心理,更具时效性。  本文借鉴统计学和人类学的基本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定量的赋值和定性的分析,在和此前美国电影里中国形象进行比较发现,中国形象由过去的偏负面的形象转变为正面或偏正面的形象,而且这个趋势在不断强化。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形象在美国电影影片里的具体表现和中美两国电影工业和电影市场的变化,论证中国形象在美国电影中的变化,是美国电影的意识形态使命和商业策略选择的必然结果。这种变化不仅从属于工业化经济体制内的商业功能,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中国的影响和控制也日渐加强。  最后,作者还探寻了意识形态和商业策略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的启示。
其他文献
韩礼德和哈桑的
称呼语是言语交往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情况下,称呼语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使得谈话得以进行。国内外众多社会学家和语言学家从各角度对称呼语做了相关研究,如社会语
篮球运动经过110多年的不断创新与完善,已经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球类项目,而是发展成具有丰富社会文化内涵的集艺术、经济、文化于一体的现代体育运动,对人类社会的经济与文化
反讽,作为一种我们日常交流经常使用的语言现象,两千多年以来一直吸引着学者的关注。反讽的研究最早始于修辞领域,随后许多领域如哲学、心理学、语用学特别是认知语用学对反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