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体现着先民们的审美、艺术追求与思想意识,并向外辐射,影响着其他国家、地区的艺术形态,时至今日,仍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持续更新着其艺术魅力。每每提及中国画,人们往往会自然的将其分类为:工笔画与写意画,而忽略一个重要的画种——没骨画。中国画的名称并非古已有之,是伴随着近现代外国绘画的输入,为与其相区分而出现的,在古代,往往谓之“丹青”,是传统中国绘画的总称,其中,自是包括着没骨画。一般以为,没骨画创自北宋徐崇嗣,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如下:“(徐)崇嗣,创造新意,画花不墨圈,直叠色渍染,号‘没骨花’”。其初,“没骨”之说是为与之前墨线勾勒,填涂颜色的表现手法相区分。其时,有“黄氏富贵,徐氏野逸”之说。至清恽寿平进行了发展、改进,“没骨画”到达繁盛时期。纵观整个中国古代美术史,“没骨画”虽较工笔与写意势弱,确也是绘画史上不可抹灭的一笔。“没骨画”代有杰者,但专攻者寡,往往由工笔画家或写意画家兼而为之,如元代承继宋代设色工笔花鸟画的代表人物钱选,明代徐渭、明末清初的蓝瑛等。至现代,艺术现多样化的异彩纷呈,“没骨画”在时代的催生下也焕发着灼灼的光彩,涌现大批倾心于此者,如李魁正、田黎明、贾广健、周午生等,提供给世人大量的优秀作品。学习、研究、继承“没骨画”,是当代画者不可推卸的责任,而社会的繁荣、对艺术的需求也呼唤着“没骨画”的继续发展,并将必然迎来新一轮的演变。从某种角度来说,“没骨画”更契合中国传统所推崇的“中庸之道”,既可如工笔之端庄华美,亦可如写意纵情恣意,直可说“动静两相宜”,更具活性。如何展“没骨画”之所长,在时代的背景下,琢磨“没骨画”在当代绘画中的指导作用,实现“没骨画”的有效传承,即是本文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