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度纳米金属纯钛促新骨形成能力的体内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cl7705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体内实验探究梯度纳米金属纯钛对其材料表面新骨形成的影响,并探讨材料是否能通过表面形貌的改变促进骨结合,为梯度纳米金属纯钛作为新兴材料应用于口腔领域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研究方法:1.材料制备:实验组材料为医用金属钛板经表面机械研磨处理(Surface Mechanical Attrition Treatment,SMAT)后,电火花切割为直径为8mm,高度为2.5mm的圆片。对照组组材料为样本经过SMAT处理后再经680℃真空退火的粗晶钛材料,其样本尺寸及粗糙度与实验组相同。实验组与对照组材料均经过稀盐酸、丙酮、无水乙醇以及蒸馏水分别超声荡洗15分钟,去除表面油污、杂质后高温高压灭菌备用。2.样品植入:将2组样本分别植入18只大耳兔的左右侧下颌骨,左侧为实验组种植体,右侧为对照组种植体,术后4周、8周、12周时分别处死6只大耳兔并取材,进行后续实验。3.一般情况观察,通过大体观察明确实验动物及植体周围是否有明显异常。4.利用Micro CT检测材料表面新生骨数量及形态,计算骨组织形态学参数。5.制作硬组织切片,利用甲苯胺蓝染色检测材料表面新生骨情况,计算种植体-骨组织接触率。6.利用SPSS 22.0软件进行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大体观察:术后实验动物无死亡,术后3d后可少量进食,7d活动基本正常,术区无明显异常,种植体-骨组织结合良好,无明显炎症反应。2.Micro CT检测结果:两组种植体表面均有新骨形成,随着时间的延长,新生骨数量逐渐增加,同一时间点下,实验组表面新生骨多于对照组;骨组织参数分析表明,术后4周、8周、12周时,在植入物外部100–1,000μm处的区域范围内,梯度纳米金属纯钛表面骨组织的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高于粗晶钛,骨小梁分离度(Tb.sp)低于粗晶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术后4周时BV/TV,8周时BV/TV、Tb.th组间差异极其显著(P<0.01)。3.组织学染色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种植体表面骨形成量均有所增加,骨组织结构趋于成熟。相同时间点下,实验组蓝染面积以及与种植体接触面积大于对照组。骨-种植体接触率(Bone-Implant Contact,BIC)分析表明,梯度纳米金属纯钛材料的BIC高于粗晶钛材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粗晶钛相比,梯度纳米金属纯钛表面新生骨数量增加,骨组织形态更为规则、致密,具有更优良的骨结合能力。
其他文献
数字全息术是传统光学全息术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由于其使用CCD代替全息干板进行全息图记录、使用计算机代替光学操作进行图像重建,因而拥有传统光学全息术不具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服务日渐多元化,用户数量和多媒体流量爆炸式的增长正在给网络路由技术的发展带来挑战。如今,网络的变化相比过去更加的复杂。然而,传统基于规则的
情态不仅是句法和语义的一种范畴,也是表达认知状态的一种途径,比如表达语言交际者的意图、态度、信念和欲望等。因此,恰当表达情态意义是交际者语言能力的一种体现。从元语
为缓解木材供需矛盾,加强全树利用,以小兴安岭帽儿山地区的五个工业用材树种大青杨(Populus ussuriensis Kom.)、山杨(Populus davidiana Dode.)、毛赤杨(Alnus sibirica Fis
婚育政策的转变往往会体现在国家意识形态与法律上,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苏联婚育政策经历了由婚姻自由、堕胎合法化到稳定婚姻、加强家庭职能的巨大转变。婚育政策直接影响
目的研究复脉汤对缺血性心律失常大鼠血清心肌酶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Ⅰ(cTnⅠ),心律失常出现时间、持续时间及发生次数,及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
桥梁作为连通各个交通要道的重要枢纽,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座桥梁的建成,往往要服役上百年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各种各样
Ⅰ型x射线暴是X射线暴的一种,从伴星吸积的物质堆积在中子星表面并且不断地被压缩加热后,一旦物质温度足够高时,这些物质就会被点燃发生核反应,此时,这种现象称为Ⅰ型x射线暴
雪漠作为当代颇具影响的作家,他在长篇小说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为人瞩目。其双重身份所导致的小说主题及创作风格流变值得学界关注并加以深入研究。这主要取决于他不仅秉持作
镉为人体非必需元素,体内积累过量会造成软骨症和自发性骨折等疾病。矿山开采和金属冶炼等生产活动产生含镉废水,危害环境和人体健康。镉污染曾经引发过日本历史上的“痛痛病”,近年来我国在湖南和广西等fc也相继报道过镉污染事件。另外,规模化牡蛎养殖带来的牡蛎壳无组织堆弃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本课题基于废弃牡蛎壳的资源化,进行含镉废水治理。研究以牡蛎壳(OS)为基质材料,采用表面离子印迹技术(S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