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个体化逐级多重栓塞治疗顽固性大咯血的技术要点,对该栓塞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并分析体-肺循环分流的存在对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个体化逐级多重栓塞法治疗的103例顽固性大咯血患者资料。通过造影明确责任血管的类型、数量、异常分支、肺循环和(或)肺周体循环分流情况后,结合疾病类型,以聚乙烯醇颗粒、海藻酸钠微球作为基础栓塞剂行个体化逐级多重栓塞治疗。术后根据患者咯血症状的改善情况判定早期(术后<3个月)、中期(术后3~6个月)和远期(术后>6个月)疗效。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对个体化逐级多重栓塞法治疗顽固性大咯血的疗效进行评价。根据责任血管供血特点将患者分为伴体-肺循环分流(SPS)组和无SPS组,并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有效率和有效时间。结果:103例患者共检出责任血管215支,其中100例患者共196支行个体化逐级多重栓塞,8支行末梢栓塞治疗,11支行主干明胶海绵颗粒栓塞。103例患者术后随访6~5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1个月。即刻止血率为97.1%(100/103)。患者的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和3年的有效率分别为94.5%、93.2%、89.7%、88.9%、85.2%和76.6%。103例中,伴SPS组患者22例,无SPS组患者81例。伴SPS组和无SPS组患者的1年有效率分别为(69.5±0.11)%和(98.3±0.03)%;总有效率分别为55.6%和82.7%;中位有效时间分别为25(24.8±3.37)个月和42(42.2±1.50)个月。2组患者有效率和有效时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11.662,P<0.01)。结论:根据责任血管的类型、数量、结构、走形和沟通情况,采用个体化逐级多重栓塞法对责任血管进行夯实栓塞,不仅使咯血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而且可显著降低由于责任血管再通、侧枝循环建立所致的早期、中远期复发率。但SPS的存在会影响该栓塞技术的临床疗效,所以造影过程中要注意查找SPS,并依据其结构特点给予个案化栓塞,尽可能达到夯实栓塞效果、提高术后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