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真实世界中采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growth factor,VEGF)治疗的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et age-related macular,wAMD)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分析不同中医证型wAMD患者经抗VEGF治疗后其各项疗效指标是否存在差异性,以进一步探索疾病的发病机制,并指导临床治疗。
方法:
数据来源:2019年8月-2020年1月至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wAMD患者(观察组)及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对照组)各30例(30只眼)。研究内容:1.根据辨证分型将wAMD患者分为肝肾亏虚、痰瘀互结、脾虚湿困三型,分析各证型分布特点;2.记录各证型wAMD患者连续2次抗VEGF(雷珠单抗或康柏西普)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血管密度、血流灌注密度,分别进行自身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3.检测wAMD患者抗VEGF治疗前后10种房水细胞因子(TNF-α、IL-6、PDGF-BB、IL-8、MCP-1、VEGF-A、PDGF-AA、ICAM-1、PIGF、ANGPTL4)浓度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其与证型之间的相关性;4.分析wAMD患者房水细胞因子浓度与视力、CMT、血管密度及血流灌注密度是否存在相关性。采用SPSS软件运用t检验、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
结果:
1.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共30例(30只眼),其中脾虚湿困型患者13例(13只眼,43%),肝肾亏虚型患者9例(9只眼,30%),痰瘀互结型患者8例(8只眼,27%),以脾虚湿困型患者多见。
2.房水细胞因子浓度比较:(1)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前房水细胞因子浓度,发现观察组患者中IL-8、MCP-1、ANGPTL4浓度较对照组患者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NF-α、IL-6、PDGF-BB、VEGF-A、PDGF-AA、ICAM-1、PIGF浓度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患者房水细胞因子浓度:仅VEGF-A浓度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3)分别比较观察组各证型治疗前后患者房水细胞因子浓度:发现痰瘀互结型患者治疗后PIGF浓度升高(P<0.05),余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4)各证型间患者房水细胞因子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
3.CMT比较:(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MT较治疗前降低(P<0.05),各证型之间患者C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分别比较观察组各证型患者
自身治疗前后CMT的变化,仅脾虚湿困型患者治疗后CMT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0.05)。
4.视力比较:(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视力较治疗前提高,各证型患者之间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分别比较观察组各证型患者自身治疗前后视力的变化,仅肝肾亏虚型患者治疗2月后视力较治疗前提高明显(P<0.05)。
5.血管密度、血流灌注密度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及各证型患者分别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6.观察组患者房水细胞因子浓度与视力、CMT、血管密度、血流灌注密度的相关性:(1)PDGF-BB浓度与视力呈负相关性(r<0,P<0.05);(2)治疗1月后CMT与MCP-1、IL-6、ANGPTL4浓度呈正相关性(r>0,P<0.05);(3)血管密度、血流灌注密度与房水细胞因子浓度无相关性(P>0.05)。
结论:
1.wAMD患者证型以脾虚湿困型居多。
2.wAMD患者房水中的IL-8、MCP-1、ANGPTL4因子可能参与疾病的发生,视力恶化可能与PDGF-BB因子有关,而MCP-1、IL-6、ANGPTL4因子可能与黄斑水肿有关。
3.痰瘀互结型wAMD患者病情的进展可能与房水中PIGF浓度升高有关,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4.wAMD患者经抗VEGF治疗后能降低房水中VEGF-A浓度、改善视力、减轻黄斑水肿。其中脾虚湿困型、肝肾亏虚型wAMD患者抗VEGF治疗后比治疗前分别在改善黄斑水肿、提高视力方面更明显。
本研究通过对真实世界中采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growth factor,VEGF)治疗的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et age-related macular,wAMD)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分析不同中医证型wAMD患者经抗VEGF治疗后其各项疗效指标是否存在差异性,以进一步探索疾病的发病机制,并指导临床治疗。
方法:
数据来源:2019年8月-2020年1月至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wAMD患者(观察组)及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对照组)各30例(30只眼)。研究内容:1.根据辨证分型将wAMD患者分为肝肾亏虚、痰瘀互结、脾虚湿困三型,分析各证型分布特点;2.记录各证型wAMD患者连续2次抗VEGF(雷珠单抗或康柏西普)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血管密度、血流灌注密度,分别进行自身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3.检测wAMD患者抗VEGF治疗前后10种房水细胞因子(TNF-α、IL-6、PDGF-BB、IL-8、MCP-1、VEGF-A、PDGF-AA、ICAM-1、PIGF、ANGPTL4)浓度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其与证型之间的相关性;4.分析wAMD患者房水细胞因子浓度与视力、CMT、血管密度及血流灌注密度是否存在相关性。采用SPSS软件运用t检验、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
结果:
1.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共30例(30只眼),其中脾虚湿困型患者13例(13只眼,43%),肝肾亏虚型患者9例(9只眼,30%),痰瘀互结型患者8例(8只眼,27%),以脾虚湿困型患者多见。
2.房水细胞因子浓度比较:(1)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前房水细胞因子浓度,发现观察组患者中IL-8、MCP-1、ANGPTL4浓度较对照组患者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NF-α、IL-6、PDGF-BB、VEGF-A、PDGF-AA、ICAM-1、PIGF浓度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患者房水细胞因子浓度:仅VEGF-A浓度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3)分别比较观察组各证型治疗前后患者房水细胞因子浓度:发现痰瘀互结型患者治疗后PIGF浓度升高(P<0.05),余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4)各证型间患者房水细胞因子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
3.CMT比较:(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MT较治疗前降低(P<0.05),各证型之间患者C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分别比较观察组各证型患者
自身治疗前后CMT的变化,仅脾虚湿困型患者治疗后CMT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0.05)。
4.视力比较:(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视力较治疗前提高,各证型患者之间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分别比较观察组各证型患者自身治疗前后视力的变化,仅肝肾亏虚型患者治疗2月后视力较治疗前提高明显(P<0.05)。
5.血管密度、血流灌注密度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及各证型患者分别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6.观察组患者房水细胞因子浓度与视力、CMT、血管密度、血流灌注密度的相关性:(1)PDGF-BB浓度与视力呈负相关性(r<0,P<0.05);(2)治疗1月后CMT与MCP-1、IL-6、ANGPTL4浓度呈正相关性(r>0,P<0.05);(3)血管密度、血流灌注密度与房水细胞因子浓度无相关性(P>0.05)。
结论:
1.wAMD患者证型以脾虚湿困型居多。
2.wAMD患者房水中的IL-8、MCP-1、ANGPTL4因子可能参与疾病的发生,视力恶化可能与PDGF-BB因子有关,而MCP-1、IL-6、ANGPTL4因子可能与黄斑水肿有关。
3.痰瘀互结型wAMD患者病情的进展可能与房水中PIGF浓度升高有关,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4.wAMD患者经抗VEGF治疗后能降低房水中VEGF-A浓度、改善视力、减轻黄斑水肿。其中脾虚湿困型、肝肾亏虚型wAMD患者抗VEGF治疗后比治疗前分别在改善黄斑水肿、提高视力方面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