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欺负是校园环境中发生的一种特殊攻击行为,指力量占优势者对较弱者有意进行并造成了对方生理或心理痛苦的攻击。当前校园欺负问题给儿童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成为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心理学家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发展心理学家主要关注的是个体的这种特殊攻击行为对其成年以后问题行为及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的影响,以此探索促使个体健康发展的路径;教育心理学家更多地则关注校园欺负事件对教学管理和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困扰,力图给教育工作者提供具体建议。欺负行为的发生不仅给欺负者、受欺负者带来身心伤害,同时也给处于同一生态系统的旁观者带来影响。本研究以校园欺负中的旁观者角色作为切入点,综合运用田野考察、问卷调研、案例研究等方法,探究校园欺负发生发展过程中旁观者的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能为从旁观者角度进行欺负的干预提供实证研究依据。本研究包含三个子研究:研究一通过田野考察记录了旁观者行为特征,通过对完整事件中旁观者的访谈,初步探索了影响旁观者行为的潜在因素。数据使用Nvivo11进行处理。研究结果发现:(1)校园欺负的分布特征如下:身体欺负的发生频率最高,其次是言语欺负和关系欺负;四年级发生的欺负事件比五年级、六年级多;欺负事件频发的场所,依次是操场、教室、走廊、楼道;下午第一节课前的课间休息时间是欺负的高发时段;(2)旁观者行为表现主要有劝说、回避、直接阻止、跟随欺负、安慰。(3)通过对田野考察和访谈数据的综合分析,初步探查到影响校园欺负中旁观者行为的四类因素。研究二以亲社会五步模型和布伦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将“微观系统”作为切入点,设计了旁观者行为的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针对教师、家长、学生展开面上的调查,目的在于进一步考察和验证,研究一中探查到的四类(个体、同伴、家庭、学校)因素对校园欺负事件中旁观者行为的影响。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通过面上调查数据分析,研究二验证了研究一对影响因素的探查结果:(1)从个体因素看,性别、年级、个体以往经历、对欺负事件严重程度的感知对旁观者行为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男生的“跟随”显著多于女生;五年级积极行为显著多于四、六年级;以往“受欺负者”经历的学生更倾向于采取积极的干预行为;严重事件中,学生的“报告”显著多于其它行为。(2)从同伴因素看,不同的人际关系对旁观者行为存在显著影响。除“报告”行为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学生的“劝说”、“阻止”、“安慰”、“跟随”、“看热闹”、“回避”行为在“朋友卷入”和“同学卷入”的不同人际关系下均存在显著差异。(3)从家庭因素看,学生行为与家长指导有较高的一致性;家庭教养方式除“尊重-羞辱”维度的旁观者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在其他维度上均无显著差异。(4)从学校因素看,学生行为与教师指导有较高的一致性;学生对学校制度良好的感知、学校积极的处理方式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欺负事件;研究三采用个案研究,从个体(真实的、完整的人)的角度来考察,其在不同欺负事件中的具体行为,及其行为表现背后的原因。进一步验证真实情境中个体面对欺负事件,其行为选择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在观察到的四个完整的校园欺负事件中,小赵的行为表现分别是回避、劝说、报告、看热闹。小赵的行为实际上受到了来自于个体、同伴、家庭、学校因素的共同影响。各个因素之间相互作用于旁观者行为,最终让小赵在不同的欺负事件中采取了不同的行为。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校园欺负的分布特征如下:身体欺负的发生频率最高,其次是言语欺负和关系欺负;四年级发生的欺负事件比五年级、六年级多;欺负事件频发的场所,依次是操场、教室、走廊、楼道;下午第一节课前的课间休息时间是欺负的高发时段;(2)旁观者行为表现有劝说、阻止、报告、安慰、跟随、看热闹、回避等。大多数学生在校园欺负中都能够采取比较积极的行为进行干预,但仍存在部分学生采取了消极回避。(3)旁观者行为受到以下四类因素的综合影响:个体因素,包括性别、年级、个体以往经历、个体对欺负事件严重程度的感知;同伴因素,即同学卷入/朋友卷入的不同人际关系;家庭因素,包括父母行为指导、家庭教养方式;学校因素,包括学校对欺负事件的处理方式、教师行为指导。在真实的欺负场域中,四类因素共同决定了个体的行为选择,使得个体在不同的欺负事件中做出不同的行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