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文帝作为第二位登上历史舞台的明朝皇帝。其年号“建文”,与太祖的“洪武”年号相对,表明要改变祖父尚武之风,尊文崇道,推行维新之政。为此在他执政期间,一改其祖父朱元璋严苛的施政之风,重用文臣儒生,积极推行一系列改革,自有一番革新之气。此期与太祖执政时期大有不同的是,文官在建文朝得到了极大的重用,对建文朝的施政以及后世明代的政坛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建文文官作为一个群体的具体情况和他们在建文朝政局中的地位和影响,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问题。本文分为四章,分别从建文文官集团的界定与分析、文官集团与建文帝的关系、文官集团与建文新政、“靖难之役”与建文新政等方面进行论述,对建文文官集团加以分析。第一章将为数甚多的建文文官成员分为中央文官和地方文官两个部分,用表格的形式对其概况进行梳理,归纳出建文文官大多来源自江南地区,并通过仕进得以为官。这一特点是由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原因而形成的。第二章通过对建文帝生平和政治素养的考述,得知建文帝是一位性格仁柔,受儒学思想影响很深的君主。通过建文帝与主要文官成员在诸多政治和军事问题上的交流互动,可知君臣均缺乏相当的政治经验,对诸多政事不能处置得宜,是他们输掉这场皇位争夺战的重要原因。第三章首先分析建文新政与洪武之治的关系,了解新政推行的政治背景;接着从政治、经济、削藩三方面总结建文新政的内容,得出这是一场以建文帝为首的调整地主阶级统治政策的产物,是在代表江南地主阶级利益的文官集团推动下实行的。第四章节通过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诸王,引出建文君在面对这场皇室内部夺权战争的三种态度和主张,从建文帝的“失”和燕工朱棣的“得”两个角度归纳出战争结果的成因,最后总结建文君臣在战争失利后的或逃、或亡、或降的各种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