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翘嘴鳜(Sinipercachuatsi)是我国重要的名优淡水肉食性鱼类,其生长速度快、肉质鲜美。然而,传统翘嘴鳜池塘养殖模式存在着养殖效益不稳定、病害严重、养殖风险大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翘嘴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本实验进行了池塘循环水养殖水槽中不同翘嘴鳜放养密度对其生长、营养、免疫力和水质与养殖效益的影响对比实验,旨在建立池塘循环水养殖翘嘴鳜新模式,为我国池塘循环水养殖翘嘴鳜模式提供基础数据。1.池塘循环水养殖翘嘴鳜的水质动态变化按占池塘面积6%的比例建设养殖单元,剩余94%水体作为尾水净化单元,构建了翘嘴鳜和水生植物的复合养殖系统。2018年6月进行翘嘴鳜鱼种放养,设置了 20尾/m2、30尾/m2、40尾/m2三个养殖密度梯度,每种放养密度组重复3次。6-9月测定了养殖尾水及经过净化区净化后水体中的总磷、总氮、氨氮和COD值,结果表明:(1)高密度养殖组尾水中总氮最高达到3.58mg/L,比中密度养殖组和低密度养殖组分别高出0.47 mg/L和0.89mg/L,高密度养殖组氮排泄量显著高于中、低密度养殖组;(2)净化区对水体中总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经过净化区净化后,不同养殖密度组尾水中TP的含量由1.14mg/L-1.96mg/L降至0.73 mg/L-1.20 mg/L,水体中TP去除率达39.2%-75.4%。在实验期间,整体对TP的去除率呈先高后低的趋势;(3)经过净化区后,不同养殖密度组尾水中氨氮的含量由0.64mg/L-0.91mg/L降至0.33mg/L-0.55mg/L,净化区对不同密度组养殖尾水中氨氮去除率呈现先快速提高、后缓慢降低的趋势,去除率最高的是低密度组;(4)不同密度组尾水中COD去除率均呈现前期快速升高,中期低密度组去除率在50%上下小幅波动,中、高密度组去除率在40%-50%之间波动,后期(9月中旬后)逐渐降低的趋势,且高密度养殖组下降最快。至9月23日实验结束时,三个养殖密度组COD去除率分别为47.18%、40.64%和35.58%。2.不同养殖密度对翘嘴鳜生长与肌肉营养物质组成的影响实验组设置方法同实验1。对不同养殖密度翘嘴鳜的生长速度、饵料系数、肌肉营养物质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平均日增重由4.86g降至4.19g,成活率由92.88%降至86.49%,饵料系数由3.77增至4.34。(2)肌肉中共检测出17种氨基酸,TAA含量范围是76.06-80.89 g/100g、EAA含量范围是30.39-31.28 g/100g。肌肉中营养物质包括TAA、EAA、NEAA含量等均没有随着养殖密度的变化而发生规律性变化。3.不同养殖密度对翘嘴鳜免疫力的影响以传统池塘养殖翘嘴鳜为对照组,进行了不同养殖密度实验组翘嘴鳜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溶菌酶(LZM)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1)高密度组翘嘴鳜血清SOD活性显著低于中低密度组和对照组,至实验结束时,三个实验组翘嘴鳜血液中SOD活性分别比对照组低了4.6%、13.5%和44.3%;(2)高密度组翘嘴鳜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低于中低密度组和对照组,到实验结束时,三个实验组翘嘴鳜血液中AKP活性分别比对照组低20.9%、25.5%和45.1%,三个实验组间无显著差异;(3)高密度组翘嘴鳜血清酸性磷酸酶活性低于中低密度组和对照组,到实验结束时,三个实验组翘嘴鳜血液中ACP活性分别比对照组低33.3%、42.5%和49.9%,三个实验组间无显著差异;(4)溶菌酶含量随养殖密度的升高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各实验组在实验开始后的前30天内,溶菌酶含量均有所增高。但随着养殖时间的增加,溶菌酶含量缓慢降低,说明翘嘴鳜对高密度养殖环境产生了一定适应性。4.池塘循环水养殖翘嘴鳜产量和效益分析进行了不同养殖密度下翘嘴鳜的生长速度、产量、效益、投入产出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低密度养殖组翘嘴鳜生长速度最快,高密度养殖组最慢;单位面积产量、产值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单位面积获利最高的为中密度组(17583.8元);投入产出比最高的也是中密度养殖组(1:1.72),低密度和高密度养殖组分别为1:1.69和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