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绛散文以婉而多讽著称,清淡悠远的文字背后蕴藏着文人的清高与倔强。然而,作家之所以没有停留在情感宣泄的层面而是从一个更高的层面审视自己所遭受的苦难,正是因了她建立在中西文化视野之上的思考。因此,在写作的过程中,作者时刻不忘思考世界和躬身自省。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杨绛反思中所包含的理性精神。这三方面包括反思的方式,反思的内容以及反思的立场。前言部分则主要介绍了杨绛的家世与学历背景。在新世纪,杨绛以百岁老人的姿态重新出现在文学评论界,她以其大气的境界和超脱的思想再一次赢得人们的关注。她面对当下社会纷繁芜杂的态度更值得我们深思。第一章把杨绛散文从视角、语言、解构三个角度加以阐释。在不同角度下,杨绛的思考呈现出不同的风景。杨绛充分发挥了自己在小说创作和戏剧创作时的优势,在散文创作中融入了丰富的手法,使散文的表达更灵动多彩。视角的灵活转换让作者以更完整的视野审视对象;语言的多样化则为更深层次的审美意蕴提供了可能;而解构的使用则更加直接地对不合理的现象或人物进行消解。在这些创作方法的帮助下,作者不用再纠结于现实与内心的冲突,将自己最深刻的感悟委婉而又精准地表达出来。第二章则以杨绛横跨几十年的散文创作为基础,在散文风格与散文所表达出来的境界为依托,对作者的创作进行分期。杨绛创作之初,多是少年时对生命片段化的哲理思考。灵动的文思,精巧的起兴,丰富的知识无一不展示着这位才女的才情。文革之后,杨绛对文革苦难的描写和回忆则体现了人到中年后的深沉情怀,压抑克制的叙事并不妨碍她天生所具有的乐观精神,仿佛黑暗中的火种。失去亲人之后的杨绛则用血泪之笔回忆“我们仨”的幸福生活,卸下世俗的牵绊重新回到情感。这情感并不浓烈,相反,还有些淡淡的,夹杂了些许苦涩,可就是这样的情感却打动了无数人,作家真性情的流露也成就了作家本人。最后,百岁老人回归到人类最本源的问题上,以一种最朴实的姿态进行自我的回归。第三章介绍了杨绛思考的精神立场。散文界对作家品格的要求较多,因为散文是作者内心情感和感悟的最直接表达,作家品格和境界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散文作品的质量。杨绛在这方面为人所称道。杨绛出身于名门,既受到古典文化的影响又接受了新文学革命的成果,中西文化在她身上水乳交融。在接受西方思想的历史进程中,极端有时会胜过理性。很多时候主流思潮要么是“全盘西化”的自卑,要么是固守传统的死板,而这两者都不是接受新事物时所应具有的健康心态。而杨绛在这方面表现出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东方的含蓄内敛,西方的理性思辨都在散文作品中有很好的体现。更为难得的是,这些作品没有焦虑感穿插其中,有的是自然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