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融入世界经济与国际接轨的步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加快。英语,作为全球应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也随之出现在我国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然而,由于各国在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英语在各国的使用并不是完全地道的,会出现一些所谓的入乡随俗的现象,即所谓的本土化或者语言变体现象。因此在英语进入中国被学习和使用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中国式英语”的特殊文化现象。中国式英语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必经阶段,颜治强曾说:“如果中国人不去学习和使用英语,就不会有中国英语,也不会出现中国式英语。”(颜,2002)中国式英语虽然在形式上是与标准英语有些相悖,内容上看似有些“畸形”,但若从二语习得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个不断接近目标语的过程,也是正常语言现象。可以说中国式英语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必经的一个过渡阶段,它是不断发展的、进步。
人们有时会把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混为一谈。本文以国内英语界前辈葛传槼先生在对“中国英语”(ChinaEnglish)与“中国式英语”(ChinglishEnglish)作界定时指出的“中国英语通常用于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是以标准规范英语为核心,不受母语干扰,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等多种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它的词汇,句式或语篇是具有中国特点的。而中国式英语则是指在受母语干扰和影响下,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生搬硬套汉语规则和表达习惯,于是就会在使用英语交际中出现不合规范或不合英语表达习惯的畸形英语”定义为准(李,1993),认为二者是有区别的概念。通过查阅资料得知,人们对中国式英语的态度大多是不赞同的。然而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中国式英语的态度还是积极的,并且认为合理地利用中国式英语对英语教学有一定的作用。如在本文中,作者提倡活用中国式英语的幽默激活课堂学习氛围,巧用中国式英语出现的错误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以及利用公共标识语中出现的中国式英语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意识等。环境需要刺激语言现象的产生,并在模仿、强化的作用下得以延续,所以本文从行为主义的视角阐释中国式英语出现的原因。
中国式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如同其他语言一样,总会表现为习惯。既然语言是习惯,那就是日积月累慢慢适应的渐进过程。正如《语言论》的作者布龙菲尔德(LeonardBloomfield)--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其经典著作中所指出的那样:“从生理学角度上来看,语言是包括各式各样的活动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机能单位,人在生活中屡次受到刺激后慢慢积累才使这些活动构成一个包罗万象的复合体。”(LeonardBloomfield,1980)根据布龙菲尔德的观点我们可知,“刺激”起着重要作用,语言是在刺激后的反应。因此,我们可以说一个人所接受各种语言材料刺激时间长短与频率高低对其语言习惯的形成,或是语言的熟练程度起着决定作用。一个人所接受的语言刺激越频繁,他所形成的语言习惯就会越牢固、规范,对语言就越熟练,这也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所强调的。
中国式英语不能作为一个问题,而是一种现象,虽然中式英语有时会有损交际的有效性,但不能因此就对其全盘否定。正确地区分、对待和纠正这种“不规范英语”,充分认识到并利用它的合理性和进步性对广大学生有效地学习英语是有益的。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只有正确地认识问题才能恰当地解决问题,才有可能变害为利,并对其进一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