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i Morrison's Literary Exploration into the Black Females'Trauma Caused by Slavery-A Com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ke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历了四百多年的奴隶生涯后,美国黑人在心理和生理上都留下了严重的创伤。尤其是作为母亲的黑人妇女们,她们在奴隶制度下,失去亲人,丧失作为母亲的权利,承受白人奴隶主种族压迫的同时,遭受白人男性的性别迫害。   《宠儿》是托妮莫里森的第五部作品。自出版以来,该书就一直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本文旨在运用创伤和复原理论为框架对《宠儿》中的贝比和塞思的创伤及复原主题给予系统的分析,并探索莫里森对黑人母亲的解放途径的认识与见解。   贝比和塞思都曾经是奴隶,但她们也同样是母亲。这两位母亲在相似的经历后,走上了迥然不同的道路。贝比想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创伤。她给自己命名,改造124号,成为了一位不入会的牧师,在林间空地传教,希望帮助自己和其他的黑人。但是,由于她仅仅满足于精神上的胜利以及黑人社区种族主义的内化,她遭到了其他黑人的嫉妒。黑人社区的背叛使得贝比彻底失去了恢复创伤的勇气,最终在失望中离开了人世。塞思,相对于贝比而言,更为主动的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她一个人送走孩子,在怀孕六个月的时候,逃离甜蜜之家。当学校老师追踪而来,她毅然选择杀死自己的孩子。尽管过去的种种经历成为她一生中无尽的创伤,使得她曾经一度沉迷于其中而无法自救,但与贝比把自己与外界隔绝起来不同,塞思被迫与情人保罗,女儿宠儿,和丹芙进行交流,且在他们的帮助下回归了她所在的黑人社区,最后在社区人们的共同帮助下,真正勇敢地面对创伤,见证奴隶制带来的危害,从而从创伤中得到复原。   通过这两位黑人母亲的故事,英里森似乎在给创伤问题找到了一个可能的答案--作为一位饱受创伤的黑人奴隶母亲,要想获得最终的愈合,不仅仅要有自身的勇气敢于挑战奴隶制,还要依靠外界的帮助。只有这样,作为受伤的奴隶母亲才能真正的得到恢复。
其他文献
近年来,英国当代著名汉学家、现当代中国文学翻译家蓝诗玲成功地将鲁迅、张爱玲、韩少功等中国作家的作品译介到英语世界。随着其英译《鲁迅小说全集》被收录进著名的企鹅经典
斯托夫人写于1851年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作为对美国国会通过《逃亡奴隶法》的有力回应,历来被认为是废奴文学的经典之作。它描述了黑奴的苦难生活及为争取自由不懈奋斗的
伊丽莎白·乔利是澳大利亚文学界一颗耀眼的明珠,她大器晚成却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她后现代的写作风格令读者着迷,也令评论家困惑,对同性恋等禁忌话题的探索使得乔利和她的作品成
自媒体时代人们不愿意去采访,更喜欢调动读者的情绪,用评论去获得流量,在激烈的讨论中成为话题的中心,收获背后的价值。这本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写评论,却没有将评论创作的水平拉高,反倒是越来越多纯粹的情绪爆发代替了传统的理性評论。  我们不能说表述体系变化没有必然之处,但是传统的方法和思路同样是经历十几代新闻人的打磨而流传至今的。掌握基本的方法,也是成为拥有基本职业素养的表现。  这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