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SM的我国农村基层治理体制变迁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山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a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社会治理,而实现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就是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其中,如何构建以农村作为基本单位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是当前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得以提升的前提和重中之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基层治理体制也随之产生了剧烈的变迁。虽然以往也有对影响我国农村基层治理体制变迁因素的研究,但仅仅是就某几个影响因素进行阐述,并未系统地对农村治理体制变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因此本文将系统地分析农村治理体制变迁影响因素在农村基层治理体制变迁中各自的作用,找到它们对农村治理体制发展变迁的价值。这对推动我国农村基层治理体制发展,提升农村基层治理能力,构建国家治理现代化新格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从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出发,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依据影响因素的重大变化梳理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治理体制的变迁。其次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和供给需求理论将农村治理体制变迁时的影响因素分为供给影响因素和需求影响因素两大类,并分析了22个影响因素在农村基层治理体制变迁时的影响机理。再次运用系统研究法和解释结果模型法构建了我国农村基层治理体制变迁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将影响农村治理体制变迁的因素划分为三个层级。其中,宪法秩序与法律规范、非正式制度及传统文化这两个因素位于最底层,对农村基层治理体制变迁起着关键性的主导作用;现有治理体制自身的缺陷等七个因素位于中间层,在农村基层治理体制变迁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国际环境等13个因素位于最上层,虽然对其它层级的因素有明显的依赖性,但对体制变迁产生的作用最直接。最后,根据模型分析结果,结合治理理论提出了深化我国农村基层治理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为构建我国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实现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其他文献
戏剧翻译是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国内外翻译界对其开展的理论研究与翻译实践仍然有限,因而拓展戏剧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而语境理论在这一研究与实践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对话是构成戏剧文本主体内容特有的语言形式,无论是源语作者的戏剧创作还是译者的翻译活动都要受到语境这一重要因素的影响。一方面,语境理论可以指导剧作家借助有限的舞台空间与时间创作出众多优秀的戏剧作品。另一方面,语境理
在面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能源资源短缺等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时,推动能源消费结构从以化石能源为主体到以清洁低碳为主导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利用生物质气化合成气生物甲烷化生产的甲烷可以作为化石天然气的替代品。该方法主要分为两个步骤:1)将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气化得到气化合成气;2)利用微生物将气化合成气厌氧发酵生产甲烷。该方法规避了传统厌氧发酵难以突破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难水解的限制。合成气中的CO在生物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时代趋势,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出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核心素养。“学会学习”作为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一大要点,对于它的研究有利于为人们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方法论指导,提高人们终身学习的能力。随着“新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地理学科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高一学生正处于初中阶段向高中阶段过渡的时期,也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这
近年来,国务院推广双随机监管模式的力度愈来愈强,2016-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多次部署将双随机这一新型监管模式应用至执法领域的重点工作。这一创新型监管模式为科学高效监督管理提供了新思路,是政府由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过渡的积极探索。这一模式不仅有助于塑造公开透明的政府形象,而且助力于营造公平便捷透明的营商环境。关于“双随机、一公开”以往研究,大多从其作用与贡献、存在问题和路径优化方面进行了研究
本报告语料选自英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约翰·闵福德在2016年于上海的一次关于《易经》翻译的报告全文,题为《易经在西方》。全文共分三部分:一是约翰讲自己当年学习汉文化的经历;二是他对翻译《易经》的经还是传的思考;最后是他概述西方历史上对《易经》的研究与反响。考虑到原文的语言特征,本报告选取中国当代翻译理论中的“化境论”来指导翻译,此论由中国著名学者钱钟书所提。简言之,化境要求有二:一是可读性,即译文
高中思政课教师问题意识是教师对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相关的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实效性、时效性等内容保持高度的敏锐性和洞察力,以“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自觉意识和能力的总称。高中思政课教师养成必要的问题意识是新时代加强高中思政课教育的客观要求,是启发引导学生养成问题意识的客观需要,是促进高中思政课教师自身成长的内在要求,对提升高中思政课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论文通过文献研究、调查访谈
本翻译实践报告以《蓝图:良好社会的进化起源》中第十一、第十二章部分内容为翻译素材,源语言文本主要讨论了基因与文化,自然与社会规则的主题。本篇文本属于信息性文本,具有一定学术型,作者在阐述观点时大量引证,表现手法多样,而且逻辑性很强。但是,由于英汉之间存在行文逻辑,思维方式等差异,如何在译文中重现语篇的连贯性,实现译文的信息交际功能是本次翻译的主要目的,也是一个难点。通过分析源文本并研究相关理论,笔
巴尔蒂斯是法国二十世纪具象绘画的代表人物,二十世纪的欧洲艺术舞台上,各种艺术流派纷繁错杂,艺术家各自将自己形色的思想观念作为对新潮流的创新与发展,正是在这样状态下使得艺术失去了共同的语言。当所有人都在努力使自己标新立异的时候,巴尔蒂斯选择了一条和他毕生时代相平行的道路,一个人孤独地前行着,他用自由的灵魂去感悟时代下的本质,运用独树一帜的绘画语言记述着被人遗忘的真实,巴尔蒂斯通过学习古典大师的艺术处
历史类文本是翻译作品中较为常见的一类文本,但它的翻译工作并不简单。历史类文本不像文学作品的翻译需要高超的语言功底,也不像科技法律等专业文本需要专业的知识,这类文本整体上更关注信息的传达,史实信息的忠实传达是重中之重。此外,大多数历史类文本具有一定的文学性,需要译者仔细斟酌翻译策略与方法。本篇翻译实践报告的语料选自《巨弧》的前两章,在赖斯文本类型理论的引导下,探讨历史类文本的翻译标准与方法。根据赖斯
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单个的旅游景区、景点已经很难满足游客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将目光放在了旅游目的地的打造上。政府利用自身独特的行政优势开展旅游目的地营销,以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地方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增添动力。近年来,临汾市政府有意识地开展旅游目的地营销,在目的地品牌打造、形象塑造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政府旅游营销理念制约、旅游营销资源投入不足以及旅游营销创新能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