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月庆典》是拉尔夫·埃利森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该小说后于《看不见的人》四十七年才出版,其影响力远不及《看不见的人》深刻。问世以来,《六月庆典》并不像《看不见的人》那样轰动文坛。但近年来,《六月庆典》也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 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研究《六月庆典》。后殖民主义主要研究殖民国家或前殖民国家的文学作品,关注宗主国英国和前殖民国家之间的关系。后殖民主义以打破不同文化之间的不平等地位为主要目的。美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宗主国,非洲也不曾被其殖民统治,但是以奴隶身份贩卖到美国的黑人,其后代在政治和文化上都逊色于美国本土居民。黑人文化和白人文化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因此,可以从后殖民主义的理论视角来研究美国黑人文学。 国外不少评论家从结构、历史及文化等方面对《六月庆典》做了介绍性的研究,认为该小说的主题比《看不见的人》更深刻,埃利森在《六月庆典》中想表达的是他们都是美国人。国内评论家大都讨论了该小说的主题,认为埃利森在这部小说中暗示了黑白融合的思想。与此同时,国内也有一些评论家从后殖民视角对《六月庆典》进行了分析,认为在《六月庆典》中,埃利森表达了寻求种族融合的思想。本文将以霍米·巴巴的杂糅性身份和“第三空间”这两个概念为依据,以主人公布里斯为例,分析了美国黑人在后殖民主义时代如何寻找真正的自我。本文重点分析了作品中体现种族融合的几个事件及写作手法,并提出在后殖民时期,黑白融合才是美国黑人寻找进一步发展的良好途径。 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是对其杂糅身份的进一步阐述,为文化对话拓展了更大的空间,超越了文化霸权和历史边界的束缚。“第三空间”这一概念并不是以解决冲突为目的,也不是对文化极端中的任何一端的妥协,而是尝试接受不同的文化,容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 通过分析进入第三空间对美国黑人构建身份的重要性以及作品中主人公如何找到自己的真正身份,本文认为,埃利森在《六月庆典》中强调了承认黑人文化已经融入了美国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