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采用酶法(脱支酶解处理)、物理法(湿热处理)、化学法(交联处理)及复合变性法(湿热协同交联处理)对豌豆淀粉进行处理后制备出系列抗性淀粉样品。采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S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仪、Brabender粘度仪和In vitro体外消化模型对抗性淀粉的颗粒形貌、热力学性质、结晶结构、粘度性质和体外消化性质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分析对比了不同处理方法制备豌豆抗性淀粉的优劣。(1)采用脱支酶解处理制备豌豆抗性淀粉,结果表明,豌豆淀粉在普鲁兰酶添加量为300ASPU/g,脱支时间12h,凝沉时间24h后抗性淀粉含量最高为52.66%,脱支酶解处理后豌豆淀粉变成了不规则的碎片;溶解度和膨胀度均随着抗性淀粉含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处理后豌豆淀粉的晶型由原来的C型变为B+V型,相对结晶度先升高后降低;糊化温度和糊化焓高于原淀粉,糊化温度先升高后降低;脱支酶解后的豌豆淀粉的Brabender粘度值急剧降低,高度酶解样品的粘度值几乎为零,崩解值和回升值均低于原淀粉;In vitro体外消化测定表明处理后样品消化产物量随着抗性淀粉含量升高而降低,3h后其消化产物量趋于稳定。(2)采用湿热处理制备豌豆抗性淀粉,主要研究了湿热水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抗性淀粉含量的影响。当湿热水分为35%,130℃处理12h时其抗性淀粉含量达到最大值26.36%。扫描电镜结果表明湿热处理后豌豆淀粉的仍保持颗粒形状,但是在高温下表面水汽侵蚀,产生裂痕,部分颗粒表面受到破坏,偏光显微镜研究表明湿热处理后淀粉的偏光十字中心强度减弱;湿热处理后豌豆淀粉的晶型均由原来的C型变为A型,其相对结晶度增加5.26%~16.16%;随温度的升高豌豆淀粉的溶解度和膨胀度均增加,随着抗性淀粉含量的升高,其溶胀度均出现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湿热处理后豌豆淀粉的糊化温度均有所升高,糊化焓降低。(3)采用交联处理制备豌豆抗性淀粉,主要研究了交联剂用量、交联时间、交联温度对抗性淀粉含量的影响。当交联剂用量为12%,交联温度为45℃,交联时间为4h时其抗性淀粉含量最高为63.63%。控制合适的交联pH、交联温度和交联时间能够在交联剂用量为12%(占淀粉干基量)时的磷含量为0.38%;偏光显微镜显示交联处理后的淀粉的颗粒形貌并未发生显著变化,少许淀粉颗粒发生聚集,颗粒中心十字强度减弱;交联处理之后的豌豆淀粉的溶解度和膨胀度均显著降低,且随着抗性淀粉含量的升高其溶胀度均逐渐降低;交联处理之后的淀粉的晶型未发生变化,仍然为C型,但其结晶度增加;交联处理之后豌豆淀粉的Brabender粘度值急剧降低,且随抗性淀粉含量的升高其粘度值逐渐降低,高度交联淀粉样品的Brabender粘度值几乎为零;交联淀粉的糊化温度高于原淀粉,糊化焓值略有降低;交联淀粉在3456cm-1处的特征峰消失,2948cm-1处的特征峰增强,1392cm-1处的特征峰强度明显减弱。(4)采用湿热协同交联制备抗性淀粉,并比较了四种不同处理方式制备抗性淀粉的优劣。湿热协同交联处理后制备抗性淀粉含量最高为68.96%;SEM结果表明湿热协同交联处理之后,豌豆淀粉的颗粒结构被破坏,出现部分碎片,部分颗粒之间粘连、堆积,其颗粒表面在高温下出现凹坑等;湿热协同交联淀粉的糊化温度有所升高,糊化焓值略有降低;湿热协同交联处理后的淀粉的晶型未发生改变,仍为C型,但其晶型有朝A型转变的趋势,结晶度提高。四种处理方式对豌豆淀粉的影响不一致,但是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豌豆抗性淀粉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