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姜春英教授诊治肛肠疾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初步建立姜春英教授关于诊治高位肛漏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对该理论体系和方法在现代学基础上进行临床研究;提出现代中医对高位肛漏的发病原理和诊治方法的新观点。方法:第一步,采用跟师方式,通过三年来的言传身教,了解、记录、整理老师关于诊治肛肠疾病的思路、方法和体会,记录跟师笔记180篇,整理典型医案60例,临床心得36篇,学习经典著作心得77篇,初步形成姜春英教授诊治肛肠疾病学术思想体系。第二步,对老师诊治十年的病案进行系统整理,共获取病案1720例,其中肛漏病例647例,区分肛漏的类型、诊治方法,获得典型病例120例,结合老师所述学术源流,并与目前同时期学术学说进行比较,形成老师认可的独特的高位肛漏诊治方法。第三步,在老师诊治高位肛漏学术思想的指导下,独立获得高位肛漏患者60例,其中高位单纯性肛漏24例,高位复杂性肛漏36例,术前均采用MRI技术验证,手术采用切开挂线术等,术后以现在常用的诊断方法Parks分类法、Miles分类法、MRI分类法对外口、内口和瘘管行径与手术所见进行比较,得出临床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临床经验性诊断,距肛缘5cm以外的外口,在肛管后位齿状线附近的内口,触及肛门括约肌变硬,对高位肛漏的诊断具有明确的提示意义(P<0.01)。2.经验性瘘管主管判定对高位单纯性肛漏的诊断具有提示意义(P<0.01),与MRI相似(P>0.05),但对高位复杂性肛漏的诊断明显不如MRI诊断(P<0.01)。3.MRI术前判断瘘管与肛门周围肌肉关系,主要涉及肛管内括约肌、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和肛提肌(P<0.01),与经验性诊断的高位肛漏肛管直肠环变硬高度一致(P>0.05)。4.MRI检查同时发现高位复杂性肛漏存在多处脓肿现象,优于临床诊断(P<0.01)。5.Parks分类法仅可在术后进行(P<0.01),Miles分类法不如经验性诊断(P<0.01)。6.采用切开挂线术治疗高位肛漏疗效肯定(P<0.01)。结论:1.高位肛漏的内口几乎都是恒定的,总在肛管后位附近的齿状线处的肛隐窝内;2.由于内口附近肌间感染较深,形成以后位为中心,沿肌间向两侧环形纤维化,指诊时可触及肌性肛管上部变韧变硬;3.瘘道的走行是弯曲的,从内口越过内括约肌向外,经过肛提肌下缘耻骨直肠肌或外括约肌深部至两侧的坐骨直肠间隙,向下或向前穿破皮肤;4.外口多数在坐骨直肠间隙的体表投影处,即肛门外括约肌以外的左、右两侧,在体表仅触得溃孔区局限硬结或部分硬索;5.探针、隐窝钩等辅助探查可帮助诊断;6.MRI检查在诊断高位肛漏,特别是高位复杂性肛漏方面,对治疗指导意义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