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普通白光内镜(white light endoscopy,WLE)、窄带成像技术(narrow-band imaging,NBI)和近焦联合窄带成像技术(near focus narrow-band imaging,NF-NBI)三种成像模式下胃黏膜可疑浅表病变图像清晰度和活检阳性率的差别,来评价NF-NBI对于早期胃癌的临床诊断价值。同时,探讨NF-NBI下胃黏膜微血管形态(microvascularpattern,MV)和微腺体结构(microsurface pattern,MS)与早期胃癌病理类型间的关系,来指导临床医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前准确、全面评估病变的性质,从而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连续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期间行内镜检查发现胃黏膜局灶浅表病变、且行镜下活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胃镜检查方法将患者分为三组。A组:白光内镜+常规活检组;B组:NBI内镜+靶向活检组;C组:NF-NBI内镜+靶向活检组。为防止检查者操作手法和经验对结果的干扰,所有WLE、NBI及NF-NBI检查均固定由同一名高年资的内镜专家独立完成。比较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胃黏膜病变部位、病变形态、病灶直径,以及活检病理类型、早期胃癌年龄、早期胃癌性别、早期胃癌病变部位等资料上的差异性。同时比较三组患者内镜下活检发现胃黏膜可疑病变阳性率和内镜下图像的清晰度以及内镜下的操作时间和平均活检标本取材量。最后,进一步探讨NF-NBI内镜(C组患者)下胃黏膜微血管形态(MV)和腺体结构(MS)结构的异常与不同黏膜病变的性质是否具有相关性。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10例患者,其中男性为146例,女性为64例,年龄在31~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3±8.7岁。胃黏膜病灶位于胃上1/3的有108例、胃中1/3的有60例、胃下1/3的有42例。参考早期胃癌的巴黎分型其中表浅隆起型75例、表浅平坦型53例、表浅凹陷型82例。根据KUO的胃黏膜清洁度评分,其中197例合格、13例不合格,合格率为93.81%。(2)结合活检病理结果,参考维也纳修订标准具体划分为慢性胃炎伴或肠上皮化生10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70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02例、腺癌(均为分化型腺癌)28例。即非癌性病变80例(38.10%),早期胃癌(高瘤+黏膜内癌)130例(61.90%)。早期胃癌中男性85例,女性为45例,年龄在47~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7±9.1岁。早期胃癌病灶位置中胃上1/3的有71例、胃中1/3的有39例、胃下1/3的有29例。(3)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胃黏膜病变部位、胃黏膜清洁度、病变形态、病灶直径以及活检病理类型、早期胃癌性别、早期胃癌年龄、早期胃癌病变部位等资料比较上,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5)。(4)三组患者的平均活检标本取材量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患者的平均活检标本取材量最少。三组患者内镜下活检早期胃癌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的早期胃癌活检阳性率高达91.43%,最高。(5)C组患者的内镜图像在病变形态、黏膜表面结构、微血管形态上的清晰度评分均显著高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6)NF-NBI内镜下(C组=54)术后病理诊断慢性胃炎或伴肠上皮化生1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4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3例、腺癌6例。在NF-NBI内镜下微血管结构和腺体结构规则与否这两项指标在慢性胃炎或伴肠上皮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腺癌中出现的占比均显著不同,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NF-NBI内镜下活检对早期胃癌的阳性率要显著高于单纯NBI内镜下活检和白光内镜下活检,且它取材量也更少,值得临床推广。(2)NF-NBI技术对于胃黏膜可疑病变的微血管、腺体结构的观察更加清晰、准确,在非病理活检情况下也能够对胃黏膜可疑病变进行较准确的判断,同时它操作过程简单迅捷,为快速判断胃黏膜可疑病变的性质提供了科学有效的途径。